上海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大本营和重镇,为中国儿童文学贡献了一大批杰出作家与优秀作品。洪汛涛的《神笔马良》就是其中的重要作品,成为上海儿童文学的文学名片之一。
一代代孩子们忠实的好朋友、“神笔马良之父”洪汛涛先生已离开我们整整二十一周年了。9月22日是洪先生逝世日,大师文字山高水长,先生的文学成就不会被忘记。
洪汛涛毕生坚持为人民大众写作、为少年儿童创作,在文学领域辛勤耕作,为世人留下了五百多万字的作品,体裁涵盖文学各个门类。
《神笔马良》从20世纪50年代少年儿童出版社首次出版后,拍成电影,走向世界;此后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60多年来在海内外不断出版。新时代,“神笔马良”的故事又一次回归语文教材,成为统编版语文课本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栏目的必读书目之一,这部经典作品可谓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淘洗,将伴随着一代一代中国孩子的成长,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新时代,少儿社传承经典、致敬大师,重新出版的《神笔马良》,原汁原味配以万籁鸣先生绘制的精美插图。书中还收入《三个运动员》《涂呀涂》《不灭的灯》,都是在少儿社先后出版的文学佳作、也是先生各个时期创作的经典代表作。
今年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建社70周年的特别年份,马良又一次应邀走进央视,和全国亿万观众见面。
央视科教频道“读书”栏目通过解读6本中外名著中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引领孩子们走进原著的文字世界,展开深层阅读,并在阅读中习得爱和勇气。8月12日第一期就介绍了洪汛涛先生和他的作品,体味作者的心路历程与创作追求,节目还连线了作者洪汛涛的儿子洪画千先生,为大家讲述《神笔马良》背后的创作故事:
主持人:洪先生您好。请问,您父亲为什么构想出这样一个关于“笔”的童话故事呢?
洪画千:父亲的童年是在贫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他上小学的时候,物资匮乏,钢笔是个稀罕物,谁的衣服口袋里如果插着一支闪亮的钢笔,那是非常神气的。他说:“童年的我,非常想有一支那样的笔,可是我没有。”一次,他的叔父给了他一支用过的旧钢笔。虽然这笔尖早已磨粗,笔杆子也漏水,一写字中指的硬茧上全是墨水渍,有时不小心还会把衣服的口袋也滴上墨水,可父亲仍然非常喜欢它,这支笔跟着他走南闯北、四处流浪。后来他就心生一个愿望:“因为我爱笔,搜集了许多笔的有关的故事。我便想到了要写一部以笔为主线的故事。写一个少年有一支神笔所发生的一切的故事。” 社会的磨难,促使他早立大志;环境的艰苦,激发了他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启蒙,培养了他严谨的学风;个人的勤勉,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民族气派、又具有时代精神的《神笔马良》。
主持人:马良这样一个有爱心、勇敢、勤奋、执着的形象,在创作之初有没有原型呢?
洪画千:虽然父亲多次说:他写马良,马良不是他自己。但是大家一定都知道,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这样的,作品里往往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父亲从小没书看,就从图书目录中知道了一些古今中外故事。他特别喜欢王冕的故事:王冕出身贫苦,白天为人放牛,一边自学画画,晚上则到寺庙内的长明灯下读书,最后成为能诗善文的杰出学者。父亲自己生活清苦,对这样肯刻苦学习的苦孩子格外敬佩,并处处以他为榜样,时时以此勉励自己。可以说,如果作者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没有对于国家、民族、人民弥深的爱,是决不会创造出马良这一形象的。

洪汛涛先生是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童话大师。他心系教育,情系孩童,作为书香校园的最早点灯人、童话育人的率先首倡者,其在童话教育方面的理念和探索至今影响广泛。此外,作为一名出版家,他毕生为世界华文儿童文学的交流和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大师远去,足音犹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