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做人不能没腔调,但更要有格调。什么才是“上海格调”?上海辞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上海格调》一书试图给出答案,并在昨天下午举行出版研讨会,邀请沪上专家学者一起说说上海的“腔调”和“格调”。
由淳子和伟立撰著的《上海格调》,分为《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格调》、《上海格调的前世今生》、《她与他的上海格调》和《面向未来的上海格调》四部分,分别讲述上海格调的日常体现、渊源、性别因素及发展。除了对“上海人该不该讲上海话?”等等这些有关上海人的话题作精辟论述外,书中还向读者展示,真正有格调的上海人如何对待自己、他人,如何生活和怎样看待生命,并探讨上海格调该如何取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与接受。
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华东师大教授陈子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等在研讨会上阐述了各自的观点。作为上海史研究专家,李天纲认为,文化的多元化需要上海保留一些独特的气息;生养于此的上海人、新上海人也需要了解这座城市那些骄人的味道其来有自。与会者还提出,不知从何时起,腔调成了上海滩的流行语。然而,“上海腔调”毕竟不是油头粉面耍耍嘴皮子打打小算盘,“上海格调”就更不是了。上海不单是外滩、东方明珠,“上海格调”也不单是外人眼中的吃吃咖啡、跳跳交际舞。格调,指一个人的风格或品格。上海人的格调,是崇尚经典、讲究高雅,大多低调奢华,骨子里透着浓浓文人趣味的风范。作者伟立认为,上海格调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弥散在大街小巷的每座楼房、每个角落,依赖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上海籍和非上海籍的市民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