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重人格》——修复破碎的心

    对大多数生命来说,天真的幼年是备受呵护的,但对《24重人格》一书的主人公卡梅伦·韦斯特而言,童年生活却隐藏着幽暗的记忆:他4岁和8岁时,先后两次遭到两个至亲亲属的性虐待。一个孩子怎样应付这种极端痛苦和恐怖的经历?他只有下意识地和眼前发生的事情保持距离,让心灵的另一部分出面,承担两桩性虐待事件所带来的痛苦记忆。极端的人格分裂造就了他的24个分身,使他的自我成为无数个生命的碎片。 

    这确乎是一本令人恐惧的书。按东方传统的观点,这是一本有关家丑的书,按西方的现代精神分析理论,这是一本关于创伤记忆、乱伦主题和性虐待的书。但它绝非弗洛伊德性创伤理论的老调重弹,而是在人性和心灵的幽隐和晦暗的探求方面另辟蹊径。韦斯特一身兼人格分裂患者和心理学家的双重角色——仅仅一个人格分裂患者是无法以如此清晰、准确和鲜活的细节震撼我们,同样,仅仅一个心理学家也不可能在精神和肉体上有如此铭心刻骨的体验:“儿时受虐经验就像一件肮脏的、沾满油渍的衣服,永远黏附在你身上,怎么脱也脱不下来,因此,你只好日日夜夜穿着这件衣服过日子……每回你接触到周围的东西,或者伸出双手拥抱亲人或朋友,或者只是看一眼床上新铺的干净床单,你身上那件衣服就开始作祟,污染你珍惜的每一件东西。”一种异乎寻常的人生苦痛和内心挣扎充斥其间,而渴望、激励和呼告几乎也贯穿始终。 

    在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眼里,韦斯特所经历和需要面对的一切,似乎都是荒诞的,完全可以被忽略和遗忘,即使记忆的藤蔓常常会做出无情的缠绕。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都可被视为轻度的多重人格患者,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人生的挫伤和隐痛。只是,有的伤痛,我们未必能够像韦斯特这样敏感和尖锐地感受到,有的则被滔滔流逝的时光掩埋了,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则常常在痛苦的回忆和梦魇中被惊醒——但惊醒之后,我们往往没有勇气和真诚去面对它。 

    由此,让人联想到另一本类似的自传性心理学巨著,那就是《一颗找回自我的心》。作者比尔斯(时为耶鲁大学的学生)记述了自己发病前后凄惨的遭遇,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精神卫生”的概念,成为为人类心理健康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而《24重人格》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颗破碎心灵的修复方式:那些儿时遭受过性虐待的人,几乎都怀抱着深沉的、根深蒂固的罪恶感和耻辱感。单靠挖掘记忆,归罪于别人或者宽恕那些伤害者,都不一定能缓解这种感觉,让心灵恢复完整。这个目标的最终达到,必须通过谅解、接受和自我的重建。韦斯特对此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 “我们是一群学员,学习怎样做一个完整的人。当然,学习任何技艺都需要时间和耐心。”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