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的元小说作家
“小说家越是远离我们所经历的现实,他或她就越不会说谎。”托马斯这番似非而是的悖论表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之一的元小说的典型特征。元小说理论认为,所有的陈述注定都谬误,它们与试图再现的现实之间总有距离,所以人们的一切书面或口头表述也就无所谓谎言不谎言。就像当代美国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的畅销书乍看起来荒诞不经,却可能比所谓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之作更接近现实。因为,相比刻意营造的真实,这类荒诞不经的作品均以某种方式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作者讲述的只是一个故事、只是在“说谎”,并不试图表现“真发生过什么”。 正是出于对小说传统的颠覆,元小说往往打破故事的完整性,让现实、回忆和幻觉任意交织在一起,使情节处于一种混乱之中。由此,断裂、倒错、反叛、随意性、悖论式的矛盾、开放式结尾等并存于小说中。如处于情欲折磨之中的米兰达的言语及行为常常前后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她先说自己的丈夫已因患心脏病死去,随后又纠正道:“丈夫还活着;但已经死了。”她声称丈夫有情妇,随后又否定,这似乎不太可能。她说自己在两性关系上不是一个随便的女人,却和几个男人有染。这一组组自相矛盾的话语让读者不禁质疑书中人物的真实性,进而注意力转向文本本身。这些表述不断先肯定又否定事实,事情的真实性便不再存在,而小说的功能和意义也就随之消解。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元小说必然会在可读性上大打折扣。托马斯却能在老到地运用多种后现代主义元小说技巧的同时,仍钟情于“讲故事”。从《白色旅馆》到《最后旅程》,托马斯的小说往往由不同的叙事者讲述,他们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通过文本间的互动,托马斯引导读者不断出入“故事”、“故事中故事”,甚至“故事中的故事中的故事”之中。事实上,在众多的元小说作家贬抑情节的时代里,注重作品可读性的写法为托马斯赢得了大批读者。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为畅销书。继约翰·福尔斯之后,他使元小说不再那么令人望而却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