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涨船高,教育消费超常规增长 从总体统计数据来看,1990年-2001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了21.84倍,年均增幅为32.9%,而同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长了3.98倍和3.82倍,年均增幅都在15%左右,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幅略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但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教育支出在居民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指标从1990年的1.7%上升至2001年的7.8%,上升了6.1个百分点。 中国人历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为了孩子的将来,只要条件允许,父母大多不惜代价让他上名牌小学、重点中学、并考上重点大学,以期将来找到理想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即使家庭经济困难,也会节衣缩食,首先保证孩子的教育支出。因此,在教育方面,家长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上海居民家庭储蓄中有43.5%是准备用于子女的教育支出,其余用途则依次为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养老、为子女筹办婚事、预防性储蓄和剩余性储蓄。另外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作的调查反映,2001年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投资平均每人每年达到6562.1元。 家庭教育支出与人们的收入呈现一种明显的正相关快速上升关系,虽然影响人们教育支出的其他经济因素还有很多,但随着这种态势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教育消费在人们支出中将有可能占有更高的比例。但由此却也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教育支出是不是真的物有所值呢?
风险集聚,收益成本会否成正比 根据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家庭对教育的经济投入,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投资行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是一种人力资本,而人们所要关注的就是他的投入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教育的个人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指的是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各阶段的费用支出,这人人都知晓的,但另一部分隐性成本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比如高等教育,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上,是成年人了,有工作和赚钱的能力,这是他们自己拥有并可利用的资源。他们考入大学学习无疑会放弃或部分放弃这一资源,这是一种无法记入账簿的支出,即高等教育中的个人隐性成本。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的计算,在美国,隐性成本所占教育总成本的比例高达55%。如果假设我国高中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每月收入600元,则全年收入达7200元,隐性成本也占到大学个人教育费用近5成。 与个人教育成本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机会成本,它指的是消费者为了接受教育而必须放弃的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的价值。一个富裕的家庭为孩子上大学付出的全部成本可能就是他们半年的旅游开支,而对于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来说,支付孩子高等教育费用的代价就可能意味着家庭生活的清苦。 将隐性成本和机会成本考虑在内的个人教育成本,就是教育的个人综合成本。当个人收益大于综合成本,是理想的情况,而如果教育投资的综合成本大于收益,消费者的教育投资就不能得到完全的补偿。但大家都知道,教育投资的收益要在未来才能体现,除了看他以后每年可以有多少收入,还必须看其受教育后能工作多少年,以及工作后能力的不断提高程度等等,而教育投资却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这与其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其中的风险不言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