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老人与海》的多重解读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独具特色的著名作家,评论家林恩认为他“用他的生命和文字激动了整整一代人和后世”。遣词造句的简洁精练和思想情感的含蓄深沉,是其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征。这种风格在其早期创作中即已显露,在《老人与海》中达到了顶峰。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的代表作,它动笔于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用了8周时间,自1952年9月在《生活》周刊刊出,立即产生了巨大的反响,首次发行达500万册。作品获得了评论家们的一致好评,也为海明威赢得了1953年度普利策奖和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作品虽然篇幅不长,但含蕴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表现了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精神”:自信、乐观、不畏艰险、永不言败,其典型体现就是那句广为传颂的名言:“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小说对圣地亚哥的描写就透露了这样的信息:“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在连续84天打鱼没有收获之后,他坚信在第85天一定会捕到一头大鱼。当他钓到大马林鱼后,他克服了饥饿、疲劳、缺乏工具、无人帮助等各种困难,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忍耐力和永不退却的精神在茫茫大海上和大鱼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当他制服大鱼返航时,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不断追来,老人又与鲨鱼进行了搏斗,他先是用鱼叉刺,鱼叉被鲨鱼带走后,又把刀子绑在桨把子上扎,刀子断了后,又用棍子打,最后,当鲨鱼群袭来时,他用舵又打又砍又戳,一次又一次击退了来犯的鲨鱼,最后回到岸上时,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鱼骨架。这一次出海被作者赋予了浓重的英雄主义气质,是很有震撼力的。

    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

    尽管小说刚出版时,海明威曾对评论家伯伦森说:这部小说的显著特点是没有象征性,海就是海,老人就是老人,小孩就是小孩,马林鱼就是马林鱼,鲨鱼就是鲨鱼。但后来他又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的事物。”而这也正暗合了海明威提出的冰山理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任何你知道的,你都可以省去不写,这只会增强你的冰山;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部分。”

    正因如此,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受到了评论家们的极大关注。

    最基本的一个象征层面是人与自然的斗争。老人对自然充满了虔诚的敬畏,他认为马林鱼是大自然的恩赐,所以他既要杀死它,又对它充满了赞美。与鲨鱼的搏斗则完全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对抗。此外还可以列出许多象征:小男孩是老人青春活力的象征,也是希望的象征;狮子是权力、强盛、力量的象征,更是男性的象征;大马林鱼象征了海明威心中的那个宏伟的目标,甚至是创作的巅峰,等等。

    小说最后写老人带鱼骨而归,实是具有存在主义意味的对人类生存困境的隐喻。

    蒙受灾难后的精神重生

    尽管海明威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并不信仰基督教,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却与基督教所宣扬的某种美德相吻合。这一点,在他的旷世之作《老人与海》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理想的基督教世界总是浪漫与抽象的,它宣扬博爱与平等,但是残酷的世界恰恰相反,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西班牙战争是如此残酷,以至于人们开始思考他们生存的意义。海明威是一个英雄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不相信宗教,但又深受其影响。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老人与海》的序言中援引了不少关于基督受难的细节,说明作者有意识地把基督精神巧妙地融合在作品当中。

    此外,圣地亚哥这个名字是圣雅各在西班牙语中的拼法。圣雅各原是个渔夫,是耶稣在加利利海滨最早收的四门徒之一。作者分明暗示这主人公是人又是神,兼有人性和神性的双重身份。作者以耶稣的受难、复活,暗示一切信仰宗教的人们都将蒙受巨大的灾难,但终将获得精神上的再生。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