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文化产业论坛上,全球300多名文化产业界的精英、文化官员和学者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大家认为,尚显稚嫩的中国文化产业正在提速发展以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
半个多世纪前发端于美国的文化产业,近年挟新经济之势成为蓬勃于世界的朝阳产业。据业内人士介绍,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创造了许多工业化时代所意想不到的奇迹。资料显示,美国的400家最富有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文化娱乐业是第一大出口产品;英国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也仅次于汽车工业;加拿大的文化产业规模超过农业、交通、通讯及信息产业……
在中国,过去数十年来,文化几乎一直是由政府“包办”的领域。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大国,中国的普通百姓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消费,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文化消费在告别”短缺经济“的中国开始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不少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文化产业兴起的历史则更为短暂,但它的发展速度之快,却超乎很多人的估计。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尤为迅猛。据悉,北京市2001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6%,达到130亿元,已显现支柱产业的势头。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之后,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天津、四川、重庆等地也都纷纷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所有这些规划中,力图使文化产业在未来5至10年内占GDP的5-6%,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几乎是一个共同的目标。
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在部分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报业、广电、出版、演出集团化的趋势加速。1996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组建报业集团,先后成立的南方报业、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和深圳特区报4家报业集团,经过5年发展,经济实力空前壮大,到2001年底,总资产达83亿元,总收入64亿元。2001年,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一举组建报业、广电、出版、演艺4个文化产业集团,拉开了以产业化推动文化大省建设的序幕。在北京,国家级的广电集团、出版集团也相继问世,文化产业航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高雅艺术市场,北京、上海在国内率先打造市场名牌。北京国际音乐节虽然刚刚举办了4届,但已迈入国际著名音乐节行列。上海举办的3届国际艺术节每届都红红火火,正在向世界十大艺术节靠拢。
将文化文物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已发展成一个新兴的经济产业。其中,云南丽江古城、山东曲阜孔庙、陕西黄帝陵等都是成功的范例,这些地方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旅游收入成为当地的财政支柱。
据与会专家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娱乐、音像、演出、艺术品等4大市场共有经营单位22万多个,从业人员95万多人。还有电影放映机构3000多家,放映单位12万个。全国有图书发行网点10万多个。从法制建设上看,经过近10年的努力,包括《著作权法》、《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娱乐市场管理条例》和上百个行政法规规章,再加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法规,已基本结束文化市场无法可依的局面。从经济结构上看,从1993年起,文化市场经营主体既有国有经济,也有民营经济,既有股份制经济,也有外资的大量介入,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的格局。
更加令人瞩目的是,2001年,文化产业已被正式纳入中国“十五”规划纲要。此举表明,中国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已经明朗化,发展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下一个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拥有12亿多人口的文化大国,中国的文化产业前景诱人。资料显示,1997年我国文化市场主业营业收入为800亿元人民币左右。本次论坛上有专家预测,到2005年,中国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近5500亿元。因此,近年来国际各大文化产业集团开始抢滩中国文化市场,觊觎这块未经充分采掘的“金矿”。可以看出,文化产业作为未来发展最为迅猛、利润最为可观的产业,是中国在21世纪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参加论坛的亚美商业网络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桑德·约翰逊说:“娱乐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美国,如果人们停止娱乐消费,经济就会衰退。中国人现在口袋里有了些闲钱,在买车、买房之余,引导他们将闲钱花在娱乐文化上,这能刺激消费和经济的发展。”
“国粹”该怎样应对加入世贸组织?
在对如何形成中国文化产业的热烈讨论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也备受关注。与会的部分专家认为,推进文化产业要区别可赢利文化产品和非赢利文化种类,不能一股脑儿把它们都直接推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但是保护也要通过市场机制来操作才能有效地形成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