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首次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成为今年两会上最热的话题之一,委员们围绕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展开了智慧之思。
委员心声:文化大发展需要有大师
针对人民网记者提出的“十二五规划”中您最关心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回答说,要尽快启动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摸清文物家底,实现国有文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在社会生活中更加拥有尊严,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使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说,现在中国最根本的是缺乏文化自信。因此要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心。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特别希望媒体把文化版和娱乐版分开,加强文化报道,减少娱乐化元素,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中国文联副主席覃志刚委员认为,文化大发展需要有大师,政府要加强引导,出精品、出人才。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委员也提到,他关注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荣誉制度的设立,通过国家的引导来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培育高端人才。
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委员强调,要加强对原创和知识版权的保护,要将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等制度化、常规化,彻底整治网络侵权之风,为我国的数字化信息安全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委员提出,做大做强中国出版,要大力加强优秀翻译人才的培育,破解版权输出问题上的语言障碍,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化推向世界;利用好新技术新平台,推出优秀图书内容,为读者提供优良精神食品。
著名京剧艺术家于魁智委员认为,要加大对文化艺术事业经费的投入,要大力宣传优秀的艺术作品,培育优秀的艺术家,让京剧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越来越广泛。
加大投入: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国家免费开放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是激活公共文化活力的重要措施,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但国家图书馆长周和平委员指出,中国现在共有2900多家公共图书馆,相当于几十万人才拥有一个图书馆,而且很多中等城市一座图书馆都还没有,更别说县、乡、村;所有公共图书馆的整体藏书只有4亿多册,人均拥有量不到0.3册;根据国际图联的规定,公共图书馆人均最少应该拥有2册图书。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委员也谈到,这么大一个中国,只有一些省会城市有美术馆、博物馆,有的省连一座美术馆、博物馆都没有;即使有馆的地区,也是东部相对较好,西部偏弱,存在较大差距。
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与人民的文化需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两位委员一致认为,中央提出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那现在最迫切的是需要中央和各级财政加大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一方面出钱建设好省、市(县)、乡(镇)、村等各级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另一方面要提升它们的科技含量、服务内容以及人才队伍。这样才能真正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均衡发展:只重产业,必然“伤害”文化
政府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让广大文化工作者极为兴奋,同时也引起了委员们的担忧。
既然是“支柱”,就意味着要经营文化去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使文化成为新兴的、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的、能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的一个重要产业。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覃志刚认为,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做好三个区分:区分好文化和娱乐;区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好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化。如果没有做好区分去发展,只会导致文化发展的混乱。
周和平委员提出,文化产业具有双重属性:第一位的是文化属性,传载中华优秀文化,以文化人;第二位的是市场属性,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转;二者并重,不可偏废,才能健康发展。只重产业,必然“伤害”文化。
冯骥才委员认为,文化是要“化人”的,而不是用来“化钱的”,文化要承担的责任就是使人们精神幸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没有问题,但一定要破除“文化的政绩化”、“文化的产业化”两个思潮障碍。冯骥才特别强调,文化一旦产业化就会“伤害”文化的追求和原则,阻碍文化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