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出版行业在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落实举措上,也引发了业界人士的思考。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被提出,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四因素决定支柱地位
文化产业的产业特性是其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的成就为其奠定了基础;广阔的文化需求市场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的广阔空间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主要是由文化产业的产业特性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从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实际和未来发展的前景来看,已初步显现出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潜力。
对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产业特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高,对现代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文化产业不仅直接创造价值,而且还能通过为相关产业提供创意,赋予其他产业、产品文化内涵,带来比较高的附加值。文化以各种方式与现代经济形态相融合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信息资讯、游戏娱乐等内容产业的发展。互联网产业、新媒体产业、数字终端制造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具有巨大潜能和发展后劲。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升。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出近6个百分点。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400亿元左右。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从发展势头来看,文化产业已充分展现出巨大的潜能和后劲,我国文化产业已初步具备成为国民经济新型支柱性产业的基础。
文化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越发达,文化需求越旺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和释放,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底,我国人均GDP已达到3500美元,而到2010年这个数字已接近4000美元。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出现升级,居民消费将呈现出从物质型向精神文化型转变。基于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规模,可以设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文化需求市场将是极大的。
未来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产业优势。现阶段,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相对于整个经济发展和文化需求仍明显滞后。我国文化产业总量水平还不高,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相对贫乏,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相对较小——2009年仅为2.5%左右,这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约10%份额来说,更是有相当距离的。同时,考虑到未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其增长空间将是巨大的。
多举措优化行业环境
宏观层面上,要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市场监管,鼓励文化创作,倡导全民阅读;微观层面上,要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经营方式,发展新型业态,探索多元化经营,借力资本市场。
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有资料显示,2009年,出版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1660亿元,占同期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以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提出为新时期新阶段出版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机遇,就要求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加快发展,不断增强我国出版业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优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有利条件。一是促进出版机构通过“转企改制”,创新体制机制,重塑市场主体。切实落实促进改革的相关具体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和支持出版业的收购、兼并、重组,培植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出版企业,促进出版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三是完善出版资助体系,加大支持力度,支持重点、原创出版物的出版。四是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出版产业的相关领域。
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环境。要完善法律法规,破除地区壁垒、行业壁垒和所有制壁垒,拆除一切不利于产业发展的障碍。其次,要加大出版物的版权保护力度,健全版权法律法规体系,严厉打击盗版,从根本上治理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鼓励文化创作,推动文化创新。没有文化创作,没有文化创新,出版业将是无米之炊。因此,要培育创新能力,增加原创作品,提高作品质量,促进文化繁荣。既要充分调动文化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倡导严谨的学风,推进学术创新,促进学术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