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旅》法文版译者序

    《昨日之旅》是一本命运奇特的书。关于这篇小说,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只知道它曾于一九二九年部分地收在维也纳出版的一个文集里。许多年以后,菲舍尔出版社的编辑克努特·贝克在伦敦Atrium出版社的档案库里,发现了一份打样稿,引起了注意。整整四十一页的文字,署着茨威格的名字:他发现的正是这部小说的完整版本,标题“昨日之旅”被划掉了。今天,我们决定保留这个标题,因为它如此贴合这个令人感动的爱的故事,相爱的男女被迫分开后,再也无法寻回过去。
    茨威格以自己的方式回答了爱情的疑问:爱能经历一切考验吗?爱能抵制住时间的侵蚀、背叛乃至一场世界大战吗?男主人公路德维希出身贫寒,是一个激情满怀的年轻人。他爱上了富有的恩主之妻。二人深深相爱,路德维希被派往墨西哥出差。她许诺,等路德维希回来,就与他结合;不料,归期不断推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切断了大西洋上通往与英国敌对之国的所有航线。后来,路德维希变得富有,他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九年后的重逢,有着苦涩的味道。
    在《昨日之旅》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位奥地利大作家钟爱的诸多元素:爱情(这当然),激情,忠诚,世界大战的创伤。同样,我们还可以重温茨威格独特的技巧,他天才的心理描写,运用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表达内心的折磨、想法和无意识的深渊的艺术。
    故事集中在路德维希身上,这个年轻的巴尔扎克式的主人公有着日耳曼人的特点(他的成功靠的是个人不懈的努力,而非投机取巧),而最有趣的人物,无疑是他的心上人。她没有名字,曾是“大名鼎鼎的枢密顾问G”的妻子,后又守寡。我们禁不住要联想到《情感教育》中的阿尔诺夫人,而这个短篇又处处让人联想到福楼拜那本小说的结局。但《昨日之旅》的女主人公比阿尔诺夫人更能打动人心。阿尔诺夫人鲜有欲望,很被动,而茨威格的女主人公有着绝对的宽容和大度。她令人欣赏,甚而激发热烈的爱恋。因此,《昨日之旅》也是一副绝妙的女性肖像。
    小说以魏尔伦为依托,篇末《感伤的对话》的诗句为我们提供了阅读的钥匙。显然,茨威格是凭记忆引用这首诗,引文有些不准确(在原诗中是两个幽灵“追忆”往昔)。但是,作为亲法人士,这样做却有明显的意图:他,一个维也纳人,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祖国,亲眼看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仇恨的泛日尔曼爱国主义登台。他借助一首用敌国语言写就的“外国”诗歌,说出了这部作品的中心所在:昨日无法重现。

                                                     (李月敏 译)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