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鹰:翻译是一种阐释行为

    《》的译者,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海鹰女士认为,《》是一本比较偏于哲理思考和神秘主义的诗集,主要表现内心王国的不可言说性和某种认知危机感,象征手法很明显。而作为象征载体的则是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作者是一位懂中文、通汉学、有点学究气的诗人,“谢阁兰”三个字就是他为自己选的中国名字。他在诗集中使用了许多来自中国文化典籍中的材料,并且为每首诗直接配上了中文题词和黑色边框,以便模拟中国刻的形制。所以说,表面上看这是一本与中国关系极为密切的作品,在法国文学中至今都是比较罕见的,应该算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文学特例。谢阁兰对中国文化的再利用方式。

    秦海鹰在《》的译者序言中有详细交代。她想强调的是,中国特色固然是这位诗人的一个重要特色,但他作为诗人的价值不能全用中国特色来概括,否则他就不是真正的诗人。事实上,他的思想和创作中的影响来源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思想的影响,也首先受到尼采和兰波的影响,并且他有很强的唯美主义倾向,他的终极追求是艺术本身。

    提到翻译这本书的难度,秦海鹰说,任何诗歌翻译都有难度,《》这本诗集的特殊困难在于作者希望在他的法语中传达他所理解的中国语言的某些特点,尤其是先秦古文的特点。他的诗句是一种并不流畅、更不抒情的文体,语调偏于矜持,语句比较简短,多用空白和停顿。秦海鹰在翻译时做了一些尝试,希望忠实于这种文体特征,因为这种文体特征恰恰能从最具体的语言层面反映这位诗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利用。

    秦海鹰介绍,我国对法国诗歌的翻译一直集中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象征主义诗歌或超现实主义诗歌,此后的法国诗歌则较少涉及。这套丛书的选题特点就在于避开了国内读者已经比较熟悉的老经典,重点介绍法国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今天早已成为新经典的诗人。所选的这些诗人几乎都不再有什么“主义”的标签,每个人都是一个自足的世界;鉴于这一特点,《法国诗歌译丛》提供给读者的不是一个诗人的某些名篇的选集,而是这个诗人的一本结构完整的诗集的全译本。不少诗人的单篇诗作都是为了一本完整的书而写的,这时“诗集”本身就成了一个更大的书写单位和阅读单位,这是我们坚持选择一整本诗集来翻译的主要原因。另外,这套丛书的另一个特点是译者的学术背景突出。不仅全部译者都是法国文学方面的专业研究者,而且大多数都曾以所译诗人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也就是都有相关的个案批评成果。翻译从广义上讲就是一种阐释行为,或者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批评,而诗歌本身又是一个有很大阐释空间的文学对象,那么这些研究型译者必然把自己的阐释心得融入译本,希望以此方式完成本雅明所说的“译者的任务”,即通过翻译延续原作的生命。当然现在的这些翻译是否能达到这样的结果,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验证。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