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有如此广泛,如此深入的张爱玲研究,但还是有一个不该算是“新发现”的新发现。《重读张爱玲》中王羽教授的大论《范烟桥·丁谛·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的三种诠释》,文中说到的范烟桥,是民国旧派文人,1944年在周瘦鹃主办的《紫罗兰》杂志上写过短篇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此人早被遗忘被边缘了,这会子儿才有幸沾了张爱玲的《同学少年都不贱》的光,半个世纪之后被研究者重新提起。
其实,这位范烟桥,竟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公开在文章中论及张爱玲的第一人,比之柯灵的《遥寄张爱玲》要早上二十几年呢。1961年,范烟桥在《民国旧派小说史略》中论述了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语气是拘紧的,篇幅是短小的,——“这时期,出了一个女作家张爱玲,是很受人注意的。她是香港同胞,爱好文艺,日寇占香港后到她到了上海,初以《沉香屑》投稿于《紫罗兰》,一经发表,即以其独特的风格,富于传奇性的题材和浓丽的笔调,引起读者的惊异。作者在那时刻接触到一些女子的恋爱、婚姻的错综、复杂,而感到她们是‘屈服’于‘生命’的,是凄哀的。这种故事,用新的文字结构来描写,也渗用了一些通俗小说传统技法;流利的对话,又尽量使它自然,这样就使人读了有清新之感。”范烟桥死于1967年,终年74岁。他死后二十年,张爱玲以一发不可阻挡之势,赢得了无数读者的爱戴,这种势头,持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