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新型出版产业链中,中国在物流、印刷等领域具有跨国出版集团难以匹敌的成本优势,而在内容领域,中国出版企业虽不具备优势,但是借助中国巨大的市场,可以迅速地与跨国出版集团合作,打入西方俱乐部,利用、占有他们已经开发出的数字平台和数字内容资源,从而占领全球内容提供领域的一席之地。此外,在与跨国出版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出版企业还可以通过并购西方出版企业的方式,实现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点评 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建构中国出版业 胡惠林(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个国家的出版业,是一个国家集体表达的重要形态和存在方式。一个国家出版业的成熟程度,是一个国家集体表达的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话语权程度的标志。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出版业的成熟程度及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话语权的程度,不是看这个国家有没有出版社,也不是看这个国家有没有出版业,而是要看这个国家的出版社和出版业在全球范围内、在世界市场拥有多大的份额,是否构成在全球出版战略竞争中一种战略对话的力量,以及在“对话阵营”实力上的构成比例。中国的出版业要在全球出版战略竞争格局中获得相比较的战略优势,就必须从全球出版产业战略格局新的重组进程中,改写中国出版业在“中西文化对话阵营”实力上的构成比例。这是这篇讲演给我留下的深刻启示。 这篇讲演以其对中国和世界出版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的深刻把握,从中国出版在经历了一个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期后,正在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所遭遇到的“增长的极限”、“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革命”对传统出版业的巨大冲击、“整体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以及“国际出版巨头直接或间接的进入出版领域”构成的对中国出版企业的“巨大挑战”等一系列“发展困境”分析,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出版业如何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来发展自己这一重大战略问题。
出版业属于文化产业的内容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中国出版企业要跨出国门,“必须明确内容提供商的定位”。这是这篇讲演的核心。因为只有解决这样一个“定位”,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中西文化的对话阵营在实力上完全不成比例”的现状。而这恰恰是目前中国出版业少有的真知灼见。以经济的方式来说文化,从出版产业经济来谈出版业的文化责任,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思考和审视“中国出版企业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其内容和标志是什么?”讲演提出的问题,的确“需要中国出版人认真研究”。 “立足于西方需要了解、认识中国的这一需求,积极寻找东西方文化相互合作的途径”,“从国际出版产业分工中,寻找自身在出版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这是这篇讲演从全球出版业的发展态势中给出的回答。只有这样,中国的出版业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对话中拥有公平和正义,获得自信和自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