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国度”是这部小说的主要故事。小说取名《自由国度》极具讽刺意味。小说中的人物远离故土,希望在非洲大陆寻找心灵的庇护、自由的乐土,然而,事与愿违,与他们逃离出来的家园一样,他们在这里所看到的只是动乱、杀戮,毫无自由可言。小说通过叙写主人公鲍比和琳达在从首都返回南方公署区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展示了欧洲殖民者行将撤出非洲时,社会动荡的情景,部族问互相残杀及土著人流离失所、丧失自由的惨状。以总统为首的部族拥有强大的新式军队,在与以国王为首的部族的相互残杀中最终杀死了国王,取得了胜利。然而,内战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村庄被烧毁,人们流离失所、生存无保障。小说对国家内乱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对后殖民时期非洲国家战乱现象的震惊和担忧。 这部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则揭示了欧洲殖民者对在非洲国家实行殖民政策的两种态度。小说中的上校和前殖民官员的妻子琳达即为欧洲殖民主义者的代表。他们认为,非洲是一块荒蛮、愚昧之地,而黑人则是未经教化的低劣人种,主张白人对黑人予以教化,甚至惩罚。他们的这种态度似乎为小说中所描写的部族屠杀、经济萧条、社会混乱等现实所佐证;小说中的另一主人公鲍比原为殖民政府的公务员,他对非洲国家的态度较为温和,主张欧洲与非洲互相合作,甚至认为,欧洲应该对非洲有所帮助,而不是指手画脚、对其内部事务横加干涉;奈保尔亦未明确表示支持何种态度,但他无疑清楚地看到,殖民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欺压与被欺压的强权侵略,殖民者在文化、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更大的侵蚀和渗透。 就语言来说,作者用词简洁、精练,讲述不疾不徐,语言中所体现出的严肃、讽刺和思索无处不在,从而生动地刻画了漂泊他乡者在异质文化中生存的艰辛、精神的迷茫和理想的幻灭。其次,运用象征手法是本篇小说的另一大特点。灌木丛、总统照片、本地衬衫、大众汽车、泥泞的道路和褪了色的广告牌等意象的反复运用,均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小说中的人物除使用纯正的英语外,还夹杂着非洲土语和多个国家的不同语言,反映出殖民地所特有的语言杂陈的典型特征。 总体而言,《自由国度》通过五个故事,多层次地传达出异族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冲突和不融合。奈保尔常被人称为“世界作家”,他也称自己为“世界公民”。尽管奈保尔的一些文化理念乃至政治观点并不为所有人接受,但是他对自己生存世界的质疑,对殖民地文化的审视,他用小说展示的活生生的历史片段,对我们全面了解异族文化交融中存在的问题都不无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