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1932年出生于特立尼达的一个印度裔移民家庭,奈保尔年幼时,喜爱英国文学的父亲给了他最早的文学熏陶。父子俩常常一起兴致勃勃地朗读英国名著中精彩的片断。在父亲的感染下,奈保尔从小立志做作家。1950年他获得政府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移居伦敦,做过自由撰稿人、英国广播公司栏目主持人和《新政治家》杂志的专栏撰稿人。195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生涯。奈保尔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小说《灵异推拿师》(1957)、《米格尔大街》(1959)、《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1961)、《效颦者》(1967)、《自由国度》(1971)、《河湾》(1979)、《抵达之迷》(1987)、《半生》(2001)、《魔种》(2004)等。除此之外,他还写了许多非小说作品,有《黑暗地带》(1964)、《印度:受伤的文明》(1977)、《伊娃·庇隆归来》(1980)、《寻觅中心》(1984)和《难以置信》(1998)等。奈保尔的小说屡获成功,尤受文学界推崇,先后赢得毛姆奖、布克奖、戴维.科翰奖、莱斯纪念奖和霍桑顿奖,并于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奈保尔的作品主要表现了后殖民主义时期,殖民宗主国对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国家的控制和破坏,以及异质文化问的冲突和不融合。这一文学风格和主题的确立应源自作者青年时代在牛津大学的求学经历。在牛津期间,奈保尔初次体尝了移民生活的贫困、孤独,深感自己如迷途的羔羊在异国他乡漂泊,心中苦涩难言。形成其文学风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奈保尔常年在外旅游,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南美洲、印巴地区、中东和非洲。旅游期间,他写下了《中间通道》、《在信徒中间》等多部作品。长期的旅行生活使他更深刻地观察了社会,也形成了他鲜明的文化旅行家的写作风格,更铸就了他原本就有的无根的、无文化归属的个人特质,使其成为“无国界”作家的代表人物,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为英国移民文学三雄。 《自由国度》是奈保尔表现其创作风格及文学主题的一部重要作品,获1971年布克奖。小说由五个故事连缀而成,即:序曲“比雷埃夫斯的流浪汉”、“孤独的人”、“告诉我,杀了谁”、“自由国度”及尾声“卢克索的杂技团”。这五个故事均以异族文化间的冲突和扭曲的殖民关系贯穿,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序曲与尾声均摘自日记,记录了叙述者去埃及途中的所见所闻。然而,与一般旅游日记不同的是,作者并未描写旅途的风土人情、山水风光,而是着墨于旅途所见之人物与事件,突出文化与种族冲突这一主题。序曲“比雷埃夫斯的流浪汉”叙写了无名氏流浪汉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孤独与怪异的性格,他与两个黎巴嫩商人间的矛盾与冲突。尾声“卢克索的杂技团”则展示了中国人乐观向上、朝气勃勃的风貌,同时亦着力描述了埃及人的贫穷、意大利人对埃及儿童的欺侮及其他欧洲人,如德国人、英国人对埃及儿童受欺侮的冷漠,同样传达了当时西方白人的民族优越感和异族文化问的冲突与不融合。 “孤独的人”这个短篇描写了主人公桑托什随雇主由孟买到华盛顿谋生的故事。他本指望在华盛顿出人头地,却遭受种族歧视,最终不得不与一哈布舍女人结婚,以获取美国公民的身份。故事展现了印度移民及非洲裔美国人的生存现状——低下的社会地位、孤独的心境和与现实抗争,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多视角地揭示了当时美国人与印度人、美国人与哈布舍人,以及印度人与哈布舍人之间的种族歧视与矛盾,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那个时期异族文化的冲突与互不相容的现实。 “告诉我,杀了谁”这篇故事则通过对一位西印度青年在伦敦生存状况的描述,更为感人地表现了异族人在伦敦生活的艰难、凄惨及其理想的幻灭。故事中的哥哥,即“我”对弟弟戴约疼爱有加,并决心送弟弟去伦敦深造,将来成为专业人士,出人头地。为了照顾弟弟在伦敦的生活和学习,“我”亦赶往伦敦。在伦敦期间,为了多挣钱,“我”同时干两份活,夜以继日,吃尽辛苦;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逐渐发现弟弟戴约好逸恶劳,不思学习。这使“我”十分气愤,加之“我”在伦敦生意的失败,“我”凄然离开了弟弟,离开了伦敦。这篇故事中的“我”是异族移民的代表,他含辛茹苦,拼命干活,却毫无社会地位。他的经历高度概括了移民在英国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对移民境遇的深切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