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出版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史中心教授张大庆主持翻译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日前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为《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的中文版题写了书名。
    《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Bowling Green州立大学的Kenneth F.Kiple教授主持的“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历史与地理项目”(Cambridg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Human Disease Project)的研究成果。该项从1985~1990,历时6年,邀请了美、英、法、德、加、西、瑞士、澳大利亚、日、中国台湾、巴基斯坦、秘鲁、多哥等世界五大洲160多位医史学家、医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等共同撰稿,代表了当代医学史与疾病史研究的最高水准,也体现了医学史与疾病史研究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趋势,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史。
    20世纪是疾病全球化的世纪。尽管此前也有影响世界的疾病流行,但无论在传播速度还是在流行空间上,都远不及20世纪因交通便捷、交流频繁而造成的广泛危害,如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波及世界五大洲,导致约2500万人丧生;1980年代后艾滋病的全球蔓延、SARS和禽流感的广泛威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所引发的疾病流行趋势变化,都凸显出疾病的全球化影响。20世纪也是医学全球化的世纪。人类通过20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球范围内消灭了天花。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医学战胜的疾病。目前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的工作已近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人类基因多样性的研究也需要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面对疾病的全球化,以往那种仅从个体生物学入手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路径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要充分考虑到影响疾病的各种社会、环境和生态因素,充分考虑到影响疾病的政治、经济、习俗、宗教因素。由此可见,健康与疾病的问题不单只是一个生物医学的问题,它也是旷日持久的哲学问题、歧义诸多的文化问题。只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透彻、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疾病的起源、机制和演化。
    《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的目的是在比较的和全球的框架内考察涉及人类疾病生态学的生物、社会和文化因素,为医学领域的专家提供具有历史深度的疾病演变图景,为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提供一个可理解的疾病史,同时也可帮助未来一代人从科学的、历史的和社会的维度,了解我们当下对于健康和疾病的理解。全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现了从古代至20世纪医学思想的主要历史源流和分支,向读者介绍了人类迁移、流行病学和免疫学的相互影响。第二部分讨论了东方和西方的疾病概念,以及复杂的身体和精神疾病的概念,强调了这些概念是如何随时代而改变的。第三部分讨论了现代医学在预防和控制疾病方面的进展。第四部分通过对营养状况、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测量,讨论了群体健康的变化。第五、六两部分分地区别讨论了世界各大洲的疾病史。第七部分则是从生态学视角呈现全球不同区域的疾病颁化。最后一部分是按字母顺序论述了最主要的人类疾病的历史与地理学。
    《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资料丰富、内容精辟,充分照顾到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对于医学家,它可帮助他们把握人类疾病的总体趋势,展现一幅具有历史深度的疾病演变图景;对没有受过医学训练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和其他研究人员,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必要的生物医学知识,帮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疾病史。
    1993年《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出版后,获得了学界广泛的欢迎和好评,并于1994、1995、1999、2003年多次再版,成为医学史、科学史、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它也是迄今为止医学史领域最权威、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疾病史著作,并可作为一本医学工具书。本书在我国翻译出版,将成为我国医学史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对相关学科的研究也将提供极大的便利,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