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相关主管部门并不希望出版社涨书价,甚至希望用低书价来满足老百姓的读书需求,但是目前的低书价真的吸引了越来越多读者吗?读者抱怨最多的反而是好书的少,“书价低,然后好书少,最后读者读的大部分其实是垃圾书!”黄育海的观点虽有些极端,但他同时表示,“卖书不是卖纸张,定价应该无关厚薄,书承担着特别的文化价值,但我们的读者和出版人大部分情况还是看纸张多少来定价。”在他看来,主管部门、读者和部分出版人都没有认识到,书的价格应该由其文化价值所定而不是厚薄。 但大部分出版人可能忽视的地方是,一本25元左右的图书在上海等沿海城市确实非常便宜,但在广大农村和西部这已经是个天价。如果考虑这些因素,合理的书价到底多少,没人知道。而这已经超出了出版社所考虑的范畴了,他们目前最关心的是如何在不减少读者数量的前提下悄悄把书价往上拉几块钱。
涨!
2008年的趋势 2008年图书涨价也许是个趋势,只是涨多少,什么时候涨而已。 在原料成本、经营成本以及CPI上涨等多重压力下,各大出版社其实都在酝酿着涨价,但同时又异常谨慎,盼着谁第一个站出来敢于挑战目前的定价体系。“对于图书定价大家没有共识。都这么扛下去,早晚会一起死掉。”黄育海悲观地表示。谈到成本,出版社都义愤填膺,但说到何时涨价,大家却又默契地表示要“研究”、“谨慎”、“内部消化成本”、“观望”等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对策是在不明显提高书价的前提下内部消化成本。”韩卫东向早报记者表示,“图书不是生活必需品,书价一旦有明显上涨的趋势,对销量可能会有比较大影响,所以出版社都不敢跟着CPI涨价,对待书价我们出版社都非常谨慎。” 据韩卫东介绍,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07年全年基本没有涨过书价,“但在2008年,新书价可能会有略微调整,但调整多少还得看整个图书市场情况。”“书价适当上涨是合理的,但不会高于物价平均涨幅,盲目涨价几乎是自杀性的,一定要看整个社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计划中,书价一旦开始明显松动,那么首先上涨的将是大学教材类,大众图书做些许调整,而部分国家采购的中小学教材不会做调整。 中小学教材价格由国家制定,这一政策在目前几乎成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梦魇”。这家以出版中小学教材为主的出版社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教材价格不能随便动。“其他省市的中小学教材都可以涨,为什么上海就不可以涨?我们感到无法理解和困惑,经常向主管领导反映,但是没有结果。”朱杰人抱怨道。与其他出版社老总对于价格出言谨慎相比,朱杰人坦率地表示,一旦成本压力超出可承受范围,涨价是必然的,“2007年我们的所有出版物都没有涨过1分钱,但是2008年怎么样,不能做保证。一旦成本超过我们能承受范围,那书价肯定要涨的,这不需要向兄弟出版社观望,这也不是我们主观意志所能承受的。”
5元?
到底涨多少,怎么涨 那对于出版社这方到底涨多少是可以接受的,在这个敏感的数字上各大出版社都选择闭嘴,只是模棱两可地表示在现有的价格上上涨2-5元也许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均价25-28元差不多是去年的图书平均价格,现在的趋势是要达到30元,年中可能突破35元左右。”一位出版人按照目前的成本上涨趋势估计道,但这一价格可能已经超出了许多读者的承受能力。 而读者能够承受的上涨幅度又是多少呢?事实上,在许多消费品都在涨价的现在,很多读者均表示能够理解图书价格的上涨,“内容好的话,价格高一点还是可以承受的。”“就算涨价也比较正常。”“占支出不大,涨价了应该还会买。”对于能够理解图书价格上涨的那部分读者而言,目前的图书价格却是相对比较便宜,即使上涨数元也能接受,而这部分读者能够接受的合理价位在30元左右。当然,认为目前图书价格已经很高,不能接受涨价的读者也不在少数,“反正现在书价这么贵,如果涨只好少买点了。”“纸张、装帧、宣传其实不用那么好,那样不就能降书价了吗?”“那我只好去看看盗版或者网上免费的了。” 读者群对价格的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出版社对未来定价的不确定性的来由。 “如果书价上涨肯定会对上海书城等图书销售终端造成影响,但到底多大,这要看出版社的定价,目前还不清楚。”江利说。“对于各大出版社,书价上涨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个阵痛期,但总体是良性的。”黄育海相对乐观地表示,“但在涨价同时,书的内容、印刷、装帧等都要有所提高,不能价高质低。” 在目前图书定价体系上,定价高达58元的小说《未央歌》可能是个耀眼的例外,但这一高价并没有阻止小说的热销。负责《未央歌》出版的北京花生文库图书公司程忆南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央歌》是一本经典小说,它是精装版,纸张和油墨、装帧都是最好的,“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一读再读,并且长时间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