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玉米疯”、“苹什么”、“辣翻天”、“药你苦”、“棉里藏针”、“煤飞色舞”……这些皮里阳秋的语言,反映的是消费者对商品价格上涨的无可奈何。11月之前,国内的财经媒体曾报道,“CPI再创新高的情形在11月或继续出现。包括中金公司在内的多个机构预测,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可能超过上月的4.4%,瑞银甚至预计11月CPI同比涨幅将达5%左右”。
但是“书(梳)你头”似乎还未立即到来。书价是独善其身,还是在积极积地蓄能量,等待一小步一小步地涨起来? 压力:风起于青萍之末
实际上,书业不可能游离于整个经济环境之外,物价上涨的压力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传导到书业。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社长杨西京认为,CPI对出版业的影响体现在图书的生产、制作、纸张、运输方面的成本上涨上,但图书是非必需品,书价不可能随着物价指数的增长而增长。然而,目前随着物价上涨造成纸张、运输、印刷成本的增加已成现实,对此,出版社只能通过自我消化来解决。与前年发生金融危机时一样,虽然出版社成本增加,但又不可能单纯地靠提价来赢利,造成利润越来越小。总体来说,CPI的上涨对出版社的影响是巨大的。
作家出版社副社长扈文建也认为,CPI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图书成本上涨。他说:“印刷成本对我社有一定的影响,首先是印刷成本加大;其次是物流费用上涨,今年第三方物流就要求与我们重新谈判;再次是人力成本的上涨和柴油的上涨。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印书成本的上涨。”
新星出版社副社长于九涛认为,CPI上涨导致的物流费用的压力更直接地传输到出版社。他说:“目前,出版社在行业链中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经销商要压低书价的折扣,而物流公司要上调运费。跟我们社合作的物流公司的老总透露,物流公司想成立物流协会,由牵头的公司负责出面与出版社谈判上调运费。可见物流公司孕育提价的内在冲动比较迫切。”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则提到了纸张、人力、版税的压力:“商务印书馆的书价在整个图书行业来说是定得比较低的。然而,目前出版社受物价上涨的影响很大,主要在纸张、人力、版税三大方面成本加大。但为了避免读者对书价问题产生不良反馈,因此商务印书馆的图书定价的涨幅仍小于成本的上涨。”
化学工业出版社副社长周伟斌表示,出版社的压力一直是存在的,油价上涨导致物流费上涨;人力成本方面,出版社支付的稿酬也在提升;原材料尤其是纸张材料价格的上涨对出版社的影响更大。
应对:宜未雨而绸缪
面对CPI快速增长的现实,不同的出版社反应不一、对策不一。有的出版社未雨绸缪,早作打算;有的闲庭信步,稳如泰山。
杨西京表示:“我们社的应对措施主要从两方面做起,首先是加强管理,加大成本的控制力度,如在纸张、设计、开本、装帧等方面精打细算。在产品策划上,我们对整个出版过程进行严格把控,印前严格把控图书的字数、篇幅,超出的部分总编室要进行评估和把关。其次是实行规模效益,多做受市场追捧的选题内容,控制市场冷的产品,以避免造成库存积压。在CPI上涨的情况下,我们节支和增收的力度更要加大。”
扈文建介绍作家社的做法是:“第一,优化产品,降低风险。着重做有市场影响力的图书,要考虑避免做不当内容的出版,进一步优化选题。第二,削减包装,降低成本。从图书装帧上减少不必要的包装浪费,从而降低成本价。”
周伟斌则认为,在CPI上涨的压力下,出版社必须通过适当转移来缓解压力,即通过内部管理,提高效率,多出精品,多出畅销书,但CPI上涨必然会体现在书价上。
不过,周伟斌表示,虽然大众类图书也有涨价的冲动,但市场竞争激烈,涨价难度大。而那些企业有自主定价权的专业类图书,可适当调价以适应形势。国内专业学术书的定价与大众图书差异小,从长远看不利于专业学术书的正常生产,但考虑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价格不可能一下子上去。 理性:涨亦忧 不涨亦忧 大多数出版社表示,因为各种成本费用的增加,书价上扬也实属无奈之举。“现在纸张费、印刷费、稿费、管理费等都上去了,书价自然也就上去了。如果再加上经销商退货,流通中书本的损耗等因素,利润就更低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大众图书分社副社长王斌表示,书价肯定会上涨,但步调缓慢,不会像大蒜等产品大起大落。目前,调整出版业在书价上是个博弈的过程,又想涨价,又怕读者不接受,想把影响压到最小。所以有些出版人在动脑筋:如何让书看上去很值钱,但成本又低,只能从内容排版、字号与插图上做文章,对印刷材质也更加讲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