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书价、纸价这两大出版业敏感神经被频频触动,引发业内人士不断做出积极应对和思考。
2007年下半年,出版业的两大敏感神经——纸价和书价被频频触动。纸价上涨,图书成本提高,书价开始有波动,行业内外正观其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浙江新华开展低价“橙色风暴”,实施“低价适销书工程”。在价格挤压下的中国书业,各家处境如何、姿态如何;何可为、何不可为;书业寒冬到来,春天还有多远。一时众说纷纭。12月4日,本报举办“从浙江新华低价工程、纸张持续涨价看书业之变”圆桌沙龙。
“橙色风暴”
是破坏生态还是优秀营销 10月以来浙江新华以低价销售为中心,掀起的 “橙色风暴”(详细报道见本报11月11日《低价“橙色风暴”搅动书市》),成为前段时间书业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由此引发的书业价格秩序问题,更成为日前在京召开的《图书公平交易规则》征求意见座谈会会前会后、茶余饭后人们争论的焦点之一。贬之者有之,褒之者有之,作壁上观者亦有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的观点在业界颇有代表性。他说: “这项工程给公众传递了什么信息?那就是有可能被误读:中国的书价太高了。”中国出版业被冠以“暴利”行业的由头很大程度上来自书价,这也一直是出版业冤屈的心病。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李东也认为,“橙色风暴”可能给消费者发出了一个信号:书业是暴利行业。这对行业和市场环境将是一种极大的破坏。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发行二科科长桑辰强调,“橙色风暴”其实真正抢占的是出版社的出版利润,“我认为,浙江新华此举是对出版社利益的打压,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这种趋势,对出版社的打击会很严重”。
接力出版社发行部总经理吴春雄对“橙色风暴”给新书造成的挤压表示担忧,“‘低价适销书工程’的主要目标不在于打击出版社的滞销书,而是想打击新书”,因为新书的卖场空间会受到“橙色坐标系”的挤压。
与此相反,持支持观点的一方大多认可“橙色风暴”的中盘建设意义、营销观念和操作方式。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陆银道认为“橙色风暴”是酝酿强势中盘的一步棋,而这对中国书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等比较大的几个中盘发展起来之后,书业也就进入健康发展时期”。人民出版社副社长任超认为“低价工程”是一种有效的组合促销,顺应了目前全国的图书库存量很大的形势,“图书第二次或三次进入市场,需要某种力量及策划来启动。”
北京弘文馆图书策划有限公司总编辑杨文轩明确支持浙江新华的“橙色风暴”。他分析,“橙色风暴”采取与产业链联动方式,不是毫无目的打折;再者,“橙色风暴”降价幅度有限,并未触动价格底线。 纸价涨导致书价涨
书业的寒冬是否来临 纸价上涨,给书业各个环节带来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对此,谢寿光坦言,“对一些经营效益不太好的出版单位来说,2008年,出版业的寒冬即将来临”。谢寿光认为,纸张涨价带来图书定价上调,也牵涉到图书定价体系的问题。他主张政府“除了对教材定价进行控制外,要放开其他图书的价格,逐渐让读者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图书应该有不同的价格策略”。他还认为,纸张的涨价带来的书价上涨一方面暴露了书业生产链条的极端性,另一方面纸质书价格上涨最终会推动数字出版的更大发展。
吴春雄认为,纸价上涨的影响首先会在二三级市场体现出来。“纸张涨价对于2008年整个图书发行渠道和民营书业也是一个挑战”,“首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民营经销商的资金链条危机增加,存在更大经营风险”。
杨文轩则认为涨价也许是书业革命的先兆,会呈现出好坏兼有的情况。好的方面表现在,明年整体的出版规模将下降;抗风险能力弱的公司将被挤出去,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所以“短期看,是困境;长期看,是机会。微观看,是问题;宏观看,是转机”。 如何应对纸价书价
上涨带给书业的困难 北京大学出版部主任商鸿业主张走精细化、绿色出版之路。“精细化出版、绿色出版是出版业的一个发展之路。绿色出版是我们的社会责任,精细出版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杨文轩主张可借机用提高书价作为应对策略。“涨价对中国书业利大于弊。我一直坚持,中国书价过低。过低书价是中国书业无法完成产业化和市场化最大的障碍。”
陆银道坚持出版社要有原则,认为比较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尽可能用替代产品把由于纸张涨价带来的成本上涨消化掉,而且要提高每一本书的含金量。“书价涨幅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要低于纸价涨幅,比如,纸价涨15%,书价最多也就增1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