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让所有科学家、科普工作者、科学教师包括科学新闻记者读过之后都感到沮丧甚至痛苦的书。 《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的作者伯纳姆,以研究美国医学史、科学史和社会史的学识背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考量了美国从1830年起的科学普及史,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曾经作为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的科学,在美国消费文化中,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导致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作者以19、20世纪美国的科学普及史为经,以公共卫生、心理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内的普及活动为纬,展现了美国的科学与迷信的“博弈”中,劣币如何驱除良币,科学如何“就其功能而言,可能不再存在于大众层面了。而迷信始终在那里”。 这是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现实。一百多年来,那些崇高的“科学人”(men and women of science)与迷信努力作战。他们尽量把科学的非物质利益和科学思维带给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公众。他们与某些狭义的迷信思想和广义的非理性信仰战斗。然而,现在,他们的继任者撤退到了高度分化的专业领域里,科学思维开始败给新闻业、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 虽然支撑作者观点的数据案例都来自美国,但我国今天科学以至于科普发展的形态与美国多么相似。因而,这本书所发出的“一声强烈又深刻的悲叹”值得所有科学人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