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是什么制造了中国的宏观现象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东京都立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等做访问研究员和客座教授。对中国工业改革、经济增长和当代中国经济政策深有研究。

是什么制造了中国的宏观现象
    中国经济是很幸运的。通常,低通胀与高增长的组合是不太容易做得到的。从以往经验看,往往会出现以下这些组合方式:第一种组合是经济下降与高通货膨胀并存。很多转型经济,如俄罗斯和前东欧国家,大多都出现长时间的通货膨胀,而经济却在下降中,没有增长。第二种组合是经济衰退与通货紧缩并存。日本过去10多年的情况就是这样。第三种组合是高增长与高通胀并存。我们在改革后的15年时间里就反复遭遇这样的组合。而中国现在的宏观局面是低通胀与高增长的并存。对一国经济而言,这一局面显然优于其他三种组合。

    一、中国宏观经济现象的特征是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了涉及中国宏观经济的不少争论。这些争论让我又一次理解了中国宏观经济现象的精彩。单伟建博士与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终于吵了起来,单伟建说他们可爱地误读了中国的数据,不可饶恕地搞错了许多结论。对方反驳说,不,这些数据是你们的,结论也是符合经济学家的理论的,并没有太离谱。UBS的安德森研究员发表文章,找到很多证据说,中国经济看起来既不是奇迹也不是神话。奇迹也好,神话也罢,都是经济学家的误读和偏见造成的。前不久的一个周末在上海与花旗银行的一些经济学家共进早餐,有关中国宏观经济的迷团更是一个又一个地被他们提了出来。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没有人完全知道这到底该是怎么回事。

  十年来,中国的增长从不间断。基本建设的投资持续加速和繁荣的现象一浪高过一浪。谁都不知道这个现象是否以及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但总是有人怀疑。这样的增长速度是长期现象吗?在上海的英国商会推出它的午餐会论坛,题目就叫“中国经济何时会停下它增长的脚步”?不过,如果你最近去过重庆,你一定会说,难道中国经济真会停下来吗?从空中俯瞰建设中的结构形态,重庆更像纽约的曼哈顿。

    中国经济还在高速增长之中,尽管政府对这么快的增长实施了减速政策。政府承诺去抑制过快增长的一个原因被认为是,这样的增长是会打破现有的宏观的稳定性,把经济拖入一个也许是最糟糕的组合: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这个结果当然很可怕。但这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宏观经济的现状已很危险了吗?未来是否需要继续坚持现在的增长政策和宏观管理方式?

    要能回答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答下面的更经济学的问题。中国经济现在是否过热了?为什么物价长期不涨?通货膨胀率这么低,为什么投资增长这么快?既然投资增长这么快,为什么没有带来通货膨胀?为什么中国的经济没有走走停停?即使你敢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不是奇迹,但它的确也奇迹般地走到现在。

    这样的问题连起来的确很有意思。也许,中国宏观经济现象背后有一个确实能够循环的问题。我们先说通货膨胀的问题。一个不需要太多争论的问题是,中国这些年根本没有通货膨胀。90%以上的经济学家说,中国没有通货膨胀是因为产能是过剩的,而产能过剩像一道防线,阻挡了上游价格或成本压力向终端市场的传导。从学术意义上说,产能过剩的概念与通货膨胀很不同。因为通货膨胀是可以观察的现象,是经验问题,而产能过剩更像是假设,因为它不太能够观察到。尽管统计上说什么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40%或者60%,但那是微观的,不是宏观现象。我们因此不妨说,经济学家是在产能过剩的假设下来解释中国的宏观经济现象的。
其实,产能过剩的假设对于理解东亚经济奇迹和危机都是一个不错的理论选择。在宏观上,什么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更容易被理解为结构性现象。宏观经济学是没有产能过剩概念的。所以,我们不太能够理解产能过剩对于理解中国的宏观经济现象为什么那么重要。直到我最近对中国宏观经济现象发展了一个理论之后,我才真正发现产能过剩在宏观上到底是什么现象。而这个发现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简单地说,它是一个与货币创造有关的现象。

    我们知道,根据宏观经济学,通货膨胀最终是一个货币现象。这个经典的陈述不是理论,但却是把通货膨胀与货币创造紧密联系的一个提醒。就是说,通货膨胀的发生一定是因为货币多发了,不管是什么原因。反过来说,今天我们没有通货膨胀,一定是因为政府没有过多地发行货币。可是,我们一再说投资过热了,经济增长过快了,这些都需要货币的支持才对。可是为什么货币还可以不多发呢?那一定是因为经济里已有足够的货币来支持投资的膨胀和经济的繁荣。这些货币不是来自于经济系统外的政府的增发,而是来自于国民的储蓄。所以,我最终看到的是,产能过剩一定是一个与高储蓄联系在一起的典型现象。没有高储蓄,产能过剩是不可能的。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