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之后看变化

    据宗健介绍,公司全体员工的危机感和市场意识明显增强,从选题策划、出版物内在质量、外在质量、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都有较大拓展。他举例说,在做好为电力企业强电方面的电工电子图书出版的基础上,加大对低电压等级工业与民用电工电子等社会企业应用图书的开发;在传统优势的电力企业火电厂建设、水电厂建设、输电线路建设和建筑电气图书的基础上,向一般建筑图书领域进行延伸,出版了包括建筑学、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电气、建筑经济、建筑材料、建筑机械等相关学科在内的建筑图书;在电力企业计算机控制与应用方面出版物选题开发基础上,努力向计算机专业技术图书、电脑艺术和工业设计图书,以及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高校教材等出版领域进行扩展;在国外电力科技专著、电力文献、电力信息情报的翻译出版基础上,向电力企业员工外语培训和大众英语读物的开发进行了积极尝试,引进国际先进语言教育理念、教育产品的同时培育本版英语教育图书品牌。编辑对每一个选题,都要认真评估是否具有在音像、电子出版物、期刊等载体上二次开发的可行性,并对销售模式提出建议。

    “这些出版领域的扩展,一方面满足了电力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有效地扩大了我社对出版资源的占有率。特别是电工电子图书、建筑图书领域,经过几年的发展,我社已经在科技出版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宗健如是说。“‘十一五’期间,公司还将立足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以图书出版为中心,以期刊、音像电子出版为两翼,以数字出版为助力,多业并举、立体出版。”

    用好转制的优惠政策  强化精细化配套管理

    “在此次转企改制过程,上自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下至全资方国家电网公司,都为公司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如在转制不久,总署就批给公司网络出版权,并在书号资源上给予支持;母公司也增加了注册资本,改善了办公环境;五年免征所得税的支持也正办理当中。”宗健坦言,“但改革本身并非只是获得这些优惠政策,如何将这些优惠政策充分地应用于公司的生产发展,才是关系公司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他认为,改革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能代表中国出版产业实力的大型出版机构,尤其是面对规模逐渐扩大的集团和上市热潮,更需要公司练好内功、做强做大。

    为此,电力社又在设立京外办事处和成立网络出版部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发展。宗健介绍,针对国内电力出版资源具有一定区域分散性特点,电力社根据生产要求在全国建立了多家不同类型的办事处。其一是在具有电力行业代表性的广州、上海、武汉三地建立了带有部分编辑室功能的办事机构,负责当地区域电力出版资源的开发与维护。其二是在电力社原各地发行站店的基础上,建立了图书信息中心,只负责选题信息的收集和初步开发,深度开发交由社里编辑继续完成。同时,各地图书信息中心由于是在图书发行渠道上建立的,还肩负着反馈读者意见的营销职能。他说,目前这些办事处正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并获得了总署的首肯。

    “而在科技出版领域,网络出版作为新的出版形式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公司一取得网络出版权就成立了网络出版部并投入运营。”据宗健介绍,目前,根据电力行业发展特点和生产实际需要,搭建了“电力数据上报系统”平台;根据电力教育培训特点,积极尝试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根据电力行业信息资源建设发展需要,成功搭建了电力行业数字图书馆平台;根据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积极搭建网络出版模式。他说,这些新出版方式的尝试,是传统出版企业走向广义出版的积极尝试。特别是网络出版模式,更是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下,找到了一条符合出版规律、符合电力发展的有效盈利模式,预计年底就能有收成。

    说到改革带来的变化,宗健颇为自豪,据本报报道的权威科研机构发布的“全国出版社竞争力排行报告”显示,在全国573家出版社竞争力排名中,电力社的竞争力排行已从2001年的241位上升为2006年的47位。据他介绍,在去年改制过程中,全年出版各类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2700余种,生产总值3.1亿元,销售总值2.8亿元。而改制至今,公司发货与去年同比又增长了5000万码洋,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00万元。

    宗健最后表示,观念、机制、员工素质和队伍建设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需要常抓常新,为机制改革提供强化配套的精细化管理将是今后的工作重点。他说,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公司下一步还将提升ERP系统对公司流程规范化管理再造,目前公司的ERP系统已实现编、印、发、财务各流程高度集成,实现了材料和物流环节的精细化管理,解决多地办公的问题等。此外,到国外去设立出版公司也在规划之中。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