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之后看变化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事关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正处在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各部委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以及出版发行集团等均在体制转换、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了相应的进展。自本期起,本报将持续追踪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最新进展和动向,与业界共同关注、破解改革进程中的问题、难点,共享改革发展的经验与成果。

    去年12月16日,中国电力出版社顺利完成转企改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在京举行了“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可以说,作为一家有着显著行业特色的中央部委出版社,电力社的整体转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深远,不仅标志着该社改革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标志着出版单位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全面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转眼间改制将满一年,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在没有样板、没有参考的情况下,为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找到了思路,也为中央部委出版社的体制改革闯出了一条可以借鉴的道路。一方面,该社按照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打造一个新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出版社平稳过渡,不搞人员分流下岗,立足“企业+社保+企业年金”的模式,解决了改制过程中“老人”、“中人”和“新人”的社会保障问题,使职工保持了平均保障水平甚至高于原有水平,解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改制后企业在造货、发货、回款、利润等各项指标上都有了阶段性的增长。为此,商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宗健。

    聘请专业咨询机构  再造内部新型机制

    正如宗健所言,改革远非简单地翻牌,更不是挂了牌就算成功,改体制、改机制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更是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电力社在以人为本、事业优先的指导下,对出版社的体制和机制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调整,并专门聘请了专业咨询机构进行辅导,整理出《管理诊断报告》,详细分析了各部门、各岗位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梳理了公司的战略、管控体系、组织结构体系,编制了各部门职能说明书、岗位说明书,尤其对编辑系统的改革,即分社制的构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论证。

    据宗健介绍,目前电力社与咨询公司在精细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已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步骤,制定出了一套基本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总体方案。一是调整运营模式,构建专业、相对独立承担经营责任的业务主体,同时形成更加完善的业务协作平台和更强有力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系统;二是在新的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明确责任主体,明晰责权利;三是按照运营和管理模式的要求,对岗位进行新的定位、定义,优化、调整、规范岗位职责及任职条件,将内部组织机构框架分解成为核心管理层、职能管理与服务系统、业务系统、业务协作系统等四大模块,如将原市场部和发行部合并为营销中心,加强整体市场开拓,并强化编印发联动,从而在人员基本不增的情况下,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

    与此同时,在与每个中层干部以及职工代表认真谈话后,确认公司的激励机制与岗位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基本关系,如根据企业效益确定整体可供分配薪酬总额、根据职级确定基薪和福利、根据职级确定浮动薪酬的基准、根据绩效确定浮动系数、根据个人绩效确定职级升降。宗健说,电力社党委正结合岗位管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深化用人制度、社保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强化因需设岗、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按岗聘任的用人制度建设,并初步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出的用人机制。下一步,公司还将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方面做文章,开辟好管理层、专业技术层和技能人员人尽其才的通道。

    转制促使市场疆域拓展

    宗健认为,出版业属于内容创意产业,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自改制以来,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每年员工培训的开发提高到销售收入的4%,如去年针对中层干部开展了执行力的培训,今年又进行了业务战略和营销意识的培训,针对普通员工除每月的基础业务培训外,还将进行职业ABC等内容的培训,同时鼓励员工进行在职学历教育和脱产教育。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