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文化繁荣 出路在改革

  3月4日,传统元宵佳节。尽管很多地方瑞雪纷纷,人们看花灯、放烟花、逛庙会,兴致依然不减。浓浓的文化氛围,引发出代表委员关于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的热烈探讨。

  让群众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2月发布的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电影、出版、广播电视、音像、演艺等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良好环境下,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梅州市艺术学校校长叶小秋认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人民群众。群众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有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产业和事业迅速发展,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丰富的文化食粮。在广东,城镇文化广场办得红红火火,每晚参加的市民数以万计。这些文化休闲娱乐活动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方式,让赌博、斗殴等现象大为减少。

  叶小秋建议,发展文化事业,必须加强文化教育,保证资金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培养越来越多的精神文化生产者、群众文化的服务者,同时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吕雷认为,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提倡首创精神,创新观念。传统剧目只有不断演绎、更新内涵,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才能不断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李仁臣认为,近年来,虽然新闻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高,但这些出版物良莠不齐。他建议政府在放宽市场准入机制的同时,规范文化市场,保护知识产权,同时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文化面向大众,鼓励为大众特别是儿童和盲人等特殊群体生产优秀文化作品。

  “文化体制改革不是甩包袱”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副市长陈重华说,改革前的文化管理体制未能按市场的内在规律办事,政府管办不分,文化事业和产业缺乏活力,文化主体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将成为配置文化领域经济资源的主要手段。“但是,文化体制改革不是甩包袱,政府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陈重华话锋一转,对记者讲述起杭州市的经验。 

  “文化体制改革之前,群众把我们的管理体制比喻为高位截瘫。”陈重华说,杭州市政府通过机构改革把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理顺了体制,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当年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同时,纯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也被区分开来。对于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纯公益性文化单位,在内部推行三项制度改革,激发内在动力和活力;经营性单位则推向市场,政府给予扶持保证其平稳发展。 

  “有人认为,国家不养作家、艺术家就是文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就是发展文化事业。”对于这种意见,吕雷持否定态度。他举例说,如果一个缺乏足够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公益性文化机构被推向市场,必然不重视人才培养,不重视艺术打磨,难以产生传世精品。 

  吕雷代表认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不是将文化一股脑推向市场,不是把文化等同于商品,不能忽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忽视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事业需要国家的长期扶持。 

  陈重华委员建议,政府应当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政策,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公平发展的环境,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把政府引导力、市场支配力和企业主体力“三力合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