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投资萌动书业

    近日,江苏新华发行集团股改上市方案得到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股改上市工作已全面启动,成为又一家进入上市实操期的出版发行企业。继上海新华传媒、四川新华文轩之后,短短一年多时间,辽宁出版集团、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安徽发行集团等单位纷纷进入上市倒计时。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仅4年多的历程,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局面已大为改观,出版发行行业资本市场中国有资本战略投资态势喜人,大盘初显。中国出版发行业正孕育着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改革带来投融资利好

    “近年来,传媒业资本运营有加快态势,其中,出版发行业资本运营在未来三年中最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不久前举行的2007中国传媒投资年会上,辅导过多家传媒企业上市的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杭如是说。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出版业被认为缺乏资本冲动,缺乏扩张的内部源动力。随着近些年转企、集团化等一系列改革的深化,一些出版发行单位在内部资源整合逐步完成,经营业务渐入正轨之后,萌生出对资本的渴望。

    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参股福建南纸,江西三家出版单位战略投资晨鸣纸业新股配售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参股江苏银行;从发行环节新华传媒、四川文轩的上市,到出版领域辽宁出版集团即将到来的IPO,出版发行业迈出了借助资本谋发展颇具探索意义的步伐。

    2006年7月出台的《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可谓一针强心剂,方案明确提出:推动有条件的出版、发行集团公司上市融资;鼓励出版集团公司和发行集团公司相互持股,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并购、重组;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等等。与此同时,出版业的管理决策者也频释利好讯息。前不久召开的第六次全国高校出版社工作会议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以汤姆森学习集团几易其主为例,向与会者强调了资本运营在当今传媒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还表示,下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将重点通过大规模的资本运作,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手段,真正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市场。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导徐建华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出版业资本运营、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面对目前产业中的兼并、重组以及上市风潮,他表示,出版业资本运营正迈向多元状态。一般而言,按照产业经济理论,资本运营至少包括五种形式,即实业资本运营、产权资本运营、金融资本运营、无形资本运营和风险资本运营。实业资本运营是资本运营的初级状态,其本质是一种多元经营,在出版业中由来已久,像许多出版社、出版集团,尤其是发行集团所广泛进行的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以兼并重组为代表的产权资本运营和以上市等为表现的金融资本运营的兴起,正是出版业资本运营进入多元时代的标志。”徐建华总结道。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经济研究室负责人张晓斌博士则用“考古发现”来比喻目前暗涌的上市潮。“许多考古发现都是进行了多年挖掘之后才公布的,而给人的感觉则是公布的时候纷至沓来。出版发行单位的上市其实也有类似情况——运作早在两三年前就开始了,只是到今年才大规模地显现出来。”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出版业发展至今日,下一步会加深对资本市场的利用程度,借助资本市场平台为做大做强提供支持。目前一些发行企业通过上市这一资本运营手段,融到了发展资金,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同时也朝跨地区、跨媒体方向迈出拓展性步伐,对于出版业改革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

    经历了资本渴望、萌动,我们看到,中国出版业战略投资大盘的轮廓初步开始显现。记者了解到,上海新华传媒通过定向增发纳入解放日报的资产后,如今已成为上海市一些平面媒体的整合者。而另一家上市的发行企业新华文轩,更是被寄以“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传媒业整合者”的厚望。种种迹象都暗示着,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出版业会通过市场的力量,涌现出真正的战略领导者。

    兼并重组破冰之举渐露端倪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产业的发展常常通过收购、兼并等资本途径实现。 

    在促使存量资本流动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扩大资本规模,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传媒产业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近两年,国际传媒业频频上演的抛售收购大战,资本的“魔力”可谓被发挥到极致。中国出版业的兼并重组起步于上世纪末的集团化,可称之为“以行政力带动的区域内的资源整合”。而今年,出版业跨域、跨行业的兼并重组露出端倪,深圳发行集团与海天出版社、江西出版集团与和平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与中华工商联出版社等积极谋求兼并联合的消息在坊间不胫而走,虽都未尘埃落定,但其所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记者从相关主管部门获悉,以跨地域、跨产业链上下游为代表的兼并重组在未来将成为大势。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