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思维”
近几年,知青成为中国年轻一代的主体力量,受到普遍关注。其中一部分,经历岁月洗礼,成为“思想青年”,他们经常努力说服别人听从自己的高见。有的经过长期思考似乎发明了自成体系的“理论永动机”,比如《狼图腾》等就用狼性/游牧文明、羊性/农耕文明和文明羊、文明狼、文明人等一大堆自我研制的理论配件,拼装成了“狼图腾”这个据说可以拯救中国的理论永动机,试图“历史地、系统地分析、批判和清算”中国农耕意识,甚至要重写中国历史。
但他们自己宣称的目标达到了么?按图索骥,细细道来,所谓“理性探掘”更像“非理性呓语”。《狼图腾》从腹稿到定稿,经历了从1971年到2003年的漫长时光,可是其中的思考似乎还停留在1971年以前。《藏獒》的封面装帧具有1980年代那种素朴又幼稚的风格,这也恰恰是这部小说的风格。从表面上看,这两部小说围绕着“狼图腾”还是“犬图腾”产生正面对撞,实际上却是互相配合,前者歌唱“征服”,后者称赞“忠诚”。
如果说他们想通过各种图腾展望未来中国的话,那么他们最终依然没有跳离前现代的“冷兵器思维”。在“狼和小羊”的前现代叙事里,“你死我活”、“弱肉强食”、“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成为不二法门。《狼图腾》称“狼性的游牧民族冲进中原,给羊性化的农耕民族输血,……让华夏族一次一次地重新振奋起来”,尽管也轻描淡写地提到“群狼混战,血腥残暴,尸骨遍野,人口锐减”的历史场景,却认为灾难的内因在于农耕文明的本身,在于“温柔敦厚的农耕民族缺乏强悍的国民性格来抵御外来侵略”。
在核威慑时代,“冷兵器思维”的诸多原则已经失效。当“你死我活”被“同归于尽”代替,双方反而会互相妥协,坐在圆桌周围谈判。在这种情况下,弱与强互相对抗又互相制衡,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全胜者的时代。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