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也晚,1949年前茨威格在中国翻译介绍的情况,我一无所知。在以日丹诺夫、卢卡契为代表的国际极左路线的影响下,里尔克、卡夫卡都成为颓废作家,茨威格也不清不楚地受到冷遇,在以冯至先生主编,我也参加编写的《德国文学简史》中便只字不提茨威格。因此,上世纪50年代末,看到《世界文学》上发表的纪琨先生翻译的茨威格的著名中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真是惊喜交加。这是我读到的第一篇茨威格的小说。它使人耳目一新,给了我极大的艺术享受,我立刻跑到外文书店去买了莫斯科版的《茨威格小说集》,这是当时能够买到的绝无仅有的一本原文的茨威格的著作。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这些名篇,还没敢闪过翻译它们的念头,神州大地便已沉入严冬之中。
十年噩梦终于过去,中国文坛又现春色,茨威格乘着春风飘然而至。先是《象棋的故事》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接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它独特的魅力使众多读者为之风靡。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茨威格小说选》成为风行一时的畅销书,于是出现了茨威格热。80年代初,为了纪念茨威格一百周年诞辰,国内四家出版社几乎同时出版了茨威格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刊印的是我的译本,书名译作《爱与同情》,初版时便印七万册。这个译本以后又分别以《心灵的焦灼》和《爱与同情》的书名再版多次。1987年我把我译的《斯·茨威格小说集》送给老作家刘白羽先生。刘老读后,赞不绝口,在《文艺报》上撰文,称赞茨威格精湛的写作艺术,称其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坛的大师。
支撑茨威格作品宏伟大厦的另一柱石是人物传记。“文革”开始后,变色龙林彪平步青云,我的一位启蒙老师谭玛丽先生偷偷地把茨威格写的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富谢》借给我读,这位法国大革命时期见风使舵,投机革命,不断变节,出卖战友,背叛信仰,历经动乱,始终位居要津的权术家、风派人物的事迹竟有这样大的现实性,令人震惊。我当时就萌生翻译此书,以警世人的强烈冲动。可是这个愿望一直未能付诸实现。1993年我从德国讲学回来,发现读者对茨威格的热情有增无减,于是我翻译了《约瑟夫·富谢——一个政治人物的肖像》,让广大读者看看80年前茨威格如何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这个著名变色龙的故事为其政坛上的徒子徒孙勾画脸谱。我相信,茨威格的读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为此我深感欣慰。
(作者为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从事德语文学研究近半个世纪,是目前国内德语文学界屈指可数的元老级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