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的美丽,感恩的心

    一提到上海名媛,我们的脑海中大抵会闪过这样一组词汇:摩登、华丽、雅致、妖娆……总之是风情万种。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佳丽身着各色旗袍,团花的、碎花的、艳色的、素色的,一律是霓虹光圈下的宠儿,袅袅娜娜地在规范与边缘之间迂回穿梭。上海的女子,人与名都有一种江南女子的灵秀之气。人是小家碧玉式的,娥眉淡扫,珠唇一点;有时穿一件素雅的旗袍,在夏日中有着无法调和的缱绻决绝;名字则照例是书卷气十足,而且一定是大家闺秀的。
    
    王宣一的母亲许闻龢女士也是一位上海旧时的名媛,只是她的功夫,全都在霓虹光圈之外。这本书所写的只是关于母亲宴客的故事,日常而恬淡,却在时光的折射中显示出别样的浓情。在王宣一的记忆中,童年永远是如此美好,周日早上,一家人到台北的上海路“三六九”去吃小笼包,但最令王宣一回味的仍然是母亲的手艺。王宣一说,母亲做过的菜色点心数百件不止,每次大小宴请,就是饕餮之徒大饱口福的良机。从餐桌上一眼望去,酱油色泽是最主要的代表色,还有就是盘多碗多,一餐下来,十来个大盘小盘是常事,扬州菜、苏州菜、无锡菜、杭州菜、绍兴菜和宁波菜,上至鲍鱼、鱼翅,下至田鸡、烤麸,这位王宣一心目中的“食神”早已烂熟于胸信手拈来。而在王宣一的家庭食谱中,最让食客们口舌生津回味无穷的恰恰是最普通的红烧牛肉,一种家常小菜到了许女士的手中真的已是出神入化。一位王宣一父亲的挚友,住在台中,倘若没有红烧牛肉这道极品菜肴,恐怕是请不动他从台中奔赴台北来与老友见面叙旧,甚至过世前还对其念念不忘,其魅力也可见一斑。
    
    王宣一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下的,不仅是美食佳肴的制作流程,也是有关母亲和往事的记忆浮上心头的点点滴滴:岁月的流逝,时光的荏苒,总是那样无情。有时,我还会从他的情绪起伏中感受到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发生碰撞时的一丝茫然和惆怅,对已逝时光的缅怀总是让人动容。王宣一永远记得,童年时庭院里晒衣架上,整齐地吊着一串串火腿、香肠、腊肉和板鸭。开春的第一道阳光下,那些放了跨年的南北货,在暖和和的春阳烘烤下冒出发亮的油光。年节的喧哗已经过去,母亲织着一件又一件美丽的毛衣,岁月是如此恬静,静得仿佛它不会流转,直到戏中人蓦然醒来已是秋,这种苍茫的滋味,那些还沉浸在童年的快乐之中的孩童是体味不了的。或许,王宣一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正在于他的这种“很有质感的味蕾回忆”。
    
    西风美雨吹开了幽幽深闺的珠帘,才貌双全的名媛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展示她们美貌、风度和才艺的舞台,她们中的大多数像花蝴蝶一样周旋于商场情场之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仍有一些以家庭为终端的女性在钻研着饮食之道,并将这种饮食的美丽永远留在孩子敏锐而感恩的心中。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