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近500封米开朗基罗的书信。一个每天花14小时雕刻大理石、绘制湿壁画的人,在信中展露生命的行迹与心迹,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传。这一自传所勾勒的艺术家肖像,可不是唯美、曼妙的,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滚在“公正与怜悯被践踏”的现实中煎熬、挣扎……
这幅肖像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自然是艺术创作的艰辛,他在给兄弟的信中每每抱怨:“我的辛劳及忍受的痛苦,超过了任何人。我身体不好,而又工作得精疲力竭。不过我有必要的耐心达到预期的目标。”雕刻是一项切实的劳作,没有什么“空中楼阁”,他反复在信里就大理石的质地、价格与运送和商人们讨价还价,有时是失望和打击:“已经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开采出来的大理石却不能符合我的要求。”米开朗基罗还得和上层人物打交道,包括他的庇护者和主顾。在致教皇使者与代理人的信中,他谦卑地说:“我请求您让我明确知道,教皇和红衣主教的意图是什么。这将是您给予我的最重要的礼物。”同时他也不卑不亢地申明:“如果他们决定由我来做,那他们就必须做出决定,即:或是跟我签订一份这个工程的合同,一切完全任我而为,或是寻找某些对我来说属于未知的方式。”米开朗基罗就是这般在维护艺术创作自由和争取创作工程的经济支持之间小心翼翼地“走钢丝”……
当米开朗基罗13岁进入基兰达约画室的时候,艺术家、画家与雕刻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微不足道,与箍桶匠、裁缝没什么区别。当他去世的时候,艺术家被视为创造者、“时代的阐释者”及“上帝最明晰的代言人之一”。37岁的时候,米开朗基罗写过一首十四行诗,献给他尊敬的但丁:“他的灵魂来自天国,却以尘世之身/行走于这公正与怜悯被践踏的王国,/然后回到天堂中的上帝身边,/他能令真实煌煌如日。”这其实也是米开朗基罗自身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