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译本序

  海明威在原来的故事中加了一个男孩。他五岁起就常陪老人一起出海钓鱼。但这次老人是独自出海的。他最后在深夜回进了港,系好了小船,回窝棚摸黑上了床。第二天早晨,男孩来找他,作者通过男孩的眼光,看见有个渔夫在量那死鱼的残骸,从鼻子到尾巴足足有十八英尺长,这一点烘托出老人这次捕鱼活动是多么了不起。随后老人和男孩计划用旧福特牌汽车的钢板来改制鱼叉的矛头,再一同出海,这加强了本书的乐观色彩,而老人的精神胜利还表现在末一句“老人正梦见狮子”中,因为作者在本书中屡次提到老人回忆年轻时看到非洲的海滩上有狮子出没,通过狮子来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
    这男孩马诺林除了用同情和崇拜来使读者觉得老人的伟大以外,还提供了作者当时极感兴趣的另一更复杂的主题:回归。男孩带回了老人失去的青春,使他见到他过去的自我。所以,独自在海上的那三天里,他经常念叨着:“但愿那男孩在这儿就好了。”每说一遍,他就能重振精力来应付这艰苦的考验。小狮子也起着这同样的作用,他“爱它们,如同爱这男孩一样” 。
    其次,这是一部希腊古典悲剧类型的作品。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老人圣地亚哥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常说的“我出海太远了”。因为出海远,才能钓上大鱼,因为鱼过分大,才被它拖上三天,杀死后无法放在小船中,只能把它绑在一边船舷外,于是在长途归程中被鲨鱼嗅到了血腥味,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向死鱼袭击,把鱼肉都咬掉,只剩下一副骨骸。这就是古典悲剧主人公所必然会受到的报应。所以当第一条鲨鱼来袭时,作者写道:“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鲨鱼一到,老人和鱼合二为一,同样成了牺牲者。这是老人的意志和一切反对他的强大力量之间的搏斗,而鲨鱼正是宇宙间一切敌对力量的代表,成为复仇之神。这是不可避免的命运,而老人正是他自己的悲剧的制造者。
    老人杀死了大鱼,把它绑在船边时,看来他是胜利了,但他知道要有报应。所以他说过:“如果有鲨鱼来,愿天主怜悯它(指这条大鱼)和我吧。”
    这捕鱼的经过,加上后来老人和鲨鱼搏斗的过程,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中所说的行动。而杀死大鱼后更清楚地显示了他这行动是犯了致命的错误,他必然要受到惩罚。
    同时,根据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所述,“悲剧行动的真正内容,是由存在于人的愿望之中的一些实体性的、自身合理的力量所提供的。这些力量决定悲剧人物追求的各种目的。”“于是个人的行动,在特定情况之下,力求实现某一目的……势必会引起和它对立的激情来反对自己,因而导致难以避免的冲突。”所以本书又可被看作两个致命地彼此冲突的目的或存在的悲剧。那大鱼也是这悲剧中的一个主人公,它失败了,被杀了,但是还得挨到被鲨鱼残害的命运。老人看来胜利了,但知道要受到报应。整个搏斗过程中,老人明明知道双方都在绝对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它选择的是待在黑暗的深水里,远远地避开一切圈套、罗网和诡计。我选择的是赶到谁也没到过的地方去找它。”“不过它似乎很镇静,他想,而且在按着它的计划行动。”正因为老人对鱼的行动理解得这么清楚,他才对它怀有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但另一方面却接着这样想:“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但接着就埋怨起自己来了:“你现在头脑糊涂起来啦。”因为尽管“这条鱼也是我的朋友……不过我必须把它弄死”。他所追求的目的是绝不动摇的。
    本书中援引了不少关于基督受难的细节,说明作者有意识地把老人比做基督的化身,在故事的全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被钉十字架的过程。第一次是老人钓上了大鱼时开始的,他和小船被鱼拖着走,把钓索勒在背上,感到疼痛 (喻指耶稣扛着十字架上髑髅地),才用一只麻袋衬垫在钓索下(耶稣身上穿着袍子),而紧扣在头上的草帽把额部勒得好痛(耶稣头上戴着荆冠),双手被钓索勒得出血(耶稣手上钉着钉子)。而出海前男孩给他送来的吃食,喻指耶稣的“最后晚餐”。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