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第二年1月8日,夏洛蒂又给黑格写信了。因为她托人带的信无疑交到了黑格家里。当然,黑格读了,但是,仍不给带信人一封回信,甚至一点消息。这,叫夏洛蒂多失望啊。她终于压抑不住,她要将自己这么长时间忍耐的苦痛,毫无保留地表露出来:
“白天黑夜我既不能休息,也难以安静。如果我睡着了,我就做焦虑的梦,在梦中我见到你对我总是严厉的,总是忧郁的,总是盛怒的。”
其实,现在说什么都是为了表白,都是为了得到,或者维持内心的一脉心火,可怜的夏洛蒂此时完全是乞求了:“先生,穷困的人为了生活不需要多少东西,他们只想要从富人的饭桌上落下的一点面包屑——若是人们拒绝给穷人这些面包屑——他们就会饿死。”
这样的信,无论口吻,无论情感的表达方式,都超出了一个保守社会女子的极限,但夏洛蒂却不顾一切地要将它寄出去。虽然“我隐隐约约意识到:有一些冷酷的,明智的人读到这些信时会说——‘她胡说八道’——为了报复他们——我只希望这些人——把8个月以来我所忍受的痛苦忍受一天……”
这样大大超逾社会道德背景,表达强烈个人情感的信,不回答几乎会杀了写信人。但是,从后面的情形看,黑格是在几乎半年后才用严厉语气回了一封在夏洛蒂看来是“劝告”的信。1845年5月,她马上又写去一信,但这封信现在不存在了。目前留下的最后一封信,是夏洛蒂又忍耐了整整半年后的11月18日写的:
“我尽力了:我找事情做;我坚决不谈论你……但是我克制不了我的惋惜和焦虑——这是令人惭愧的——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被惋惜和记忆所奴役,被严峻地压迫着自己心灵的强烈顽固思想所奴役。”
但是,就如落水人一样,明知无望,却仍希图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可怜的夏洛蒂,现在就盼着黑格给她写一封信。哪怕随便几个字,都是对她的情感最大的支持:“先生,我恳切地要求你,当你回复这封信的时候,谈谈你自己,不要说我;因为我知道,如果你谈我,就要责怪我,这一次我希望看到你慈祥的面孔。”
“——但是离开布鲁塞尔之后,我一次都没听到说法语——那时它在耳朵里听起来好像音乐——每个字对我来说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使我想起你——为了你的缘故,我全心全意爱法文。”
这是我们所见到的夏洛蒂给黑格的最后一封信。从感觉看去,相当凄绝,又相对平和(较之第三封信)。时间这个利器终于打磨去了感情大部分的锋芒。这样强烈的情感,落得如此结局,真叫人不能不生发无限的感伤。
从后来的情形看,黑格之所以不给夏洛蒂回信,与家庭有关。今天在夏洛蒂家乡展出的信件,大都留有被撕毁的痕迹。据说这是黑格收到信后,为不引起家庭分歧,自己撕毁,丢进废纸篓的。可他多疑的妻子将这些碎纸片拣了出来,重新粘合在一起,作为夏洛蒂企图勾引丈夫的证据。或许,我们后人还真该感谢黑格夫人的妒意,否则,一个卓越小说家极为动人的情书,就不会存留下来,成为我们感知人类苦痛深度和顽强忍耐力量的最佳证据。
或许,正是这样长时间的蕴蓄力量,使得夏洛蒂,一个家境贫寒、身体瘦弱的英国女子,在一年之后,完成了她的传世之作《简·爱》。在这部长篇中,我们读到了主人公最坚定、顽强的意志,见到了简·爱对罗契斯特长久而强烈的心灵感应。这中间,我们有理由相信,包含着大量夏洛蒂自身的切肤感受。从这个角度去看,夏洛蒂长期忍受的精神痛苦,正帮助了她的灵魂升华,使她可以为人类文化宝库奉献一朵珍贵奇葩,这应当是夏洛蒂有所宽慰的。
当然,《简·爱》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与罗契斯特结合了。夏洛蒂,却虽然苦痛求索,可终究了无结果。由此,我们可以领会创作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作品理想表达与现实之残酷的对比。相对于这几封情书表达的情绪,我们这样冷静的话语大约只适合理性分析,要深刻获知人类情感的深度及广度,还是应当进入夏洛蒂情书这类文字中去探寻。这样,我们才能由它沉实的分量和由此激发的动力,领会情感无比珍贵的意义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