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WTO--“入世”图书两面观

  这两年,脚踏WTO图书领地的出版单位不少,笔者对所见图书作了记录,主要有:人民出版社,天津、吉林、湖北、江苏、广西五省市区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西苑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黄山书社,中国财经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上海社科院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华文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中国物价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工商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时事出版社,中国审计出版社,黄河出版社,群众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等等。有的社出了好几种,销路顺畅;有的社选题平平,内容不鲜活,印数少,已压库。从书名、封面、版式及内容来看,普遍很平淡,不吸引人。
    前述图书不足之处大抵可分为四方面:一是WTO专家主撰,专业性强,或偏重理论,或泛谈,但可操作性差,实用性不强;二是经济界学者、教授或专业人士所撰,多为在非WTO情景下空谈,借WTO来说事,缺乏指导意义;三是打着WTO旗号,胡乱拼凑,牵强附会,挂羊头,卖狗肉,与WTO相去甚远;四是你抄我抄,拉郎配,说的无非是入世后中国有多少待业将受影响,一一点将,无鲜明观点、无对策,人云亦云。
    出版界本想借“入世”之机,在WTO头上“动土”,小赚一把,结果不太妙。出版经济学专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老总”陈昕先生去年7月出版的《WTO与中国出版》,本是开先河之作,受业内关注,可如今它亮相于北京图书大厦已有时日,却未能引起读者兴趣,业界的态度也冷淡。当然隔行如隔山,跨领域去购买不实用的书的普通消费者是极少的。这样的书进入大众消费场所是必然要被冷落。
    时冷时热,冷甚于热,一直是WTO图书销售的态势。笔者数度在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的WTO书架前驻足、翻书,每次长达一个多小时,发现问津者少,偶有人过来,随手翻翻就走开了。从北京图书大厦10月1日至31日社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上看出,数十种入榜书目无一本WTO书。但冷不是绝对的。11月8日,临“入世”前,王府井书店应笔者之约独家提供了当日统计的乐观数据:10月份,该店销出WTO图书3700多册,码洋3万元;进入11月份,即1至8日,销出500多册,码洋万余元。表明部头较大的书在入世前夕受宠。但相对这家名店的其它热销品种,大为逊色。入世第一天(即11月11日),笔者到王府井书店走访,发现看入世书的人很多,但购买者不太多。北京的媒体都报道入世书卖得火,北京图书大厦日销达200多册。新华社、中新社、《参考消息》、《深圳特区报》及互联网等京内外媒体均以图片或文字报道WTO图书热销现象。深圳市一家书店专设“中国加入WTO专题书展”,选购者很多。来自中新社的报道说入世第一天,福州一家书城开辟WTO图书专柜,介绍中国入世后机遇与挑战的书颇畅销。另一家媒体说美、英、日出版关于WTO图书不过五六百种,而中国出版同类书品种达3700种,明显供大于求。滞销、压库已不可避免,这是一件头疼事。
    市场的冷挡不住书界钟情WTO的热情。可以想象,“入世”后仍有不少出版社在精心策划应对WTO的图书,这股热潮将持续到2002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因为“入世”将成为未来一年内中国民生和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出版界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我们已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WTO图书未如预期那样火爆,但加入WTO,却使诸如经济管理、外语、人力资源、旅游、餐饮等方面的图书热销。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加入WTO,给中国书业更大的发展窨和国际化的竞争空间。 在有双刃剑及强制性威力的WTO面前,谁主沉浮?不问而知。中国书业人士必须清醒地看到,“入世”是机遇,更是压力、挑战,自满不得,悲观不得,松懈不得,力戒孤芳自赏。要以更大的热情、更有效的浍,投入新一轮的竞争、竞赛中。奉劝诸位,少出WTO应景书,多围绕WTO做好书,打出品牌,夺取双效。这是中国书界拥抱WTO最好的姿态。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