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的安阳

    1 1975年,台北。79岁高龄的李济开始撰写《安阳》一书。

  《安阳》的写作意图很明确——让世界了解安阳。

  为此,李济特意选择了用英语口述,由助手整理成文;也因为此,他特意选择了朴素平实的语言,结合自己的考古实践,从安阳发掘的缘起开始,将安阳共15次发掘的经过一一道来。他还列举安阳发掘的重大成果,告诉人们它在中国考古史上的革命性成就。

  两年后,《安阳》英文版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随即日文版又问世。这部平实、流畅的自传体学术著作,的确使安阳为更多世人知晓。

  又过两年,李济去世。《安阳》成为他83年人生中的最后一部著作,一个绝响。今天,最新出版的《李济文集》又将它带到世人面前。
  
  2 李济何许人?

  用著名考古学家、华盛顿大学罗杰斯教授的话来说,“李先生是对安阳发掘的起因及安阳考古发掘工作加以描述,并最后对从安阳殷墟发现的大量资料进行总结的最合适的人。”

  1928年至1937年,正是李济主持、参与了安阳殷墟第2至15次发掘工作。震惊世界的安阳发掘结果,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20世纪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然而,李济,这个改写了历史、被考古学家张光直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人,却因为种种原因被淹没在历史中。

  3 从《安阳》一书中,我们能窥见李济学术生涯的辉煌。

  1896年,他出生于湖北钟祥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后随父迁至北京,考入清华学校。1918年,李济赴美留学,先在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后来发觉自己的兴趣在人类学方面,于是转入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1923年,李济学成归国,先在南开,旋入清华,就聘为著名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讲师。

  说到现代考古学,其理论和方法,是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后才传入中国的。此前,虽有外国传教士等在中国进行考古发掘,但并不能视为中国的考古学。“在中国,真正由中国人搞的考古发掘,便是1926年李济在山西西阴村主持的发掘。”“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这样评价。

  从西阴村出发,李济踏入了自己考古生涯的黄金年代。1929年,他加入了傅斯年领导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为考古组主任,接管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

  在安阳,李济和他的同事们进行艰苦的田野工作,有多次重大发现,考古成就轰动一时。然而,在1937年殷墟第15次发掘收工后仅18天,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李济随文物辗转西南,继续研究安阳的发现物。1948年底,李济随中央研究院押运殷墟文物至台湾,从此再未踏足大陆,他的名字也随之淡去。

  4 如今,拂去历史的阻隔,人们看到命运给予李济的流离坎坷,更看到了坎坷中凸显的品质和情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田野考古,不仅需要自己雇佣骡子驮运行李,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考察,还要想尽办法,用仅有的交通手段把三吨多重的三千多块龟版整体运走。此外,当时的政客、民众都还不了解科学,李济甚至得和当地政府组织的另外一支发掘队谈判,给附近居民做工作,排除考古干扰。然而,这些困难,在李济的笔下只是从容带过。

  1937年初冬,辗转西南期间,多位年轻人投笔从戎,离开了史语所。对李济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然而,大敌当前,连自己都萌生赴前线杀敌之念,何况这些热血青年?面对这个“无法回避不谈的重大损失”,李济只能在矛盾的痛苦中进一步坚定自己的信念。

  1948年去台后,李济梦牵安阳。他一手组建台大考古人类学系,致力于培养人才。1955年,留在大陆的李济之子收到了经多位亲友辗转,几乎穿越半个地球才到来的父亲的一封信。信中,李济兴奋地谈到,他遇到了一个绝顶聪明又极其用功的学生(张光直),打算把他送到哈佛深造。60年代,李济托人给儿子带来的一封信中,又一次提到张,对他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不想回台,流露出伤感。

  培养人才的同时,李济仍孜孜不倦地继续研究。《中国文明的开始》、《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殷墟铜器研究(5种)》等著作,都为上古史的探索提供了坚实的证据。他也一直关注彼岸的考古进展,念念不忘两岸合作。他甚至购买流转于日本的安阳甲骨文拓片进行研究……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