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供词”宁听“颂词”——余光中谈书展中推出的传记

    由台湾文化工作者傅孟丽撰写的《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近日在大陆推出了中文简体字版。上海远东出版社在上海书展举办前夕出版的这本传记,全面记述了诗坛巨擘余光中70余年的生活与创作、亲情与友情、婚姻与爱情。余光中在特地为大陆版新书写的序文中为自己正名,称自己并不只是一位“乡愁诗人”,同时明确表示此生不会写自传,宁愿让他人“美化”。
    余光中在序言中说,他的诗歌《乡愁》在大陆流传颇广,能背诵的人很多,这首诗像他的名片,一方面介绍了他,但另一方面也遮住了他,使不少读者只见名片而不见其人,于是很方便地把他简化为“乡愁诗人”,便定了位。其实他一生的作品,散文数百篇,诗已逾千首,除乡愁外,还写过其他许多主题。
    关于作家传记,余光中认为,读者透过传记看见作家的生活,透过作品窥探作家的生命。朋友劝他写自传,他不想写,也不认为有这必要。他觉得,作品就是最深刻的日记,对自己;也是最亲切的书信,对世界。余光中说,“退一步言,就算我真的提笔写起自传来了,我也不会把什么都‘和盘托出’,将一生写成一篇‘供词’。那样的自传对传主岂非自表‘暴露狂’,而对读者岂非满足‘窥秘狂’?凡此恐怕均非纯正的品味。”余光中又不无幽默地表示,“傅女士的这本传记,出于她对前辈作家的敬意,却又不免溢美,将我的故事写成了‘颂词’。我既不愿自提‘供词’,也只能让她的‘颂词’来顶替了。”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