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规则必须一视同仁。同样从事战略投资,为什么有关部委只发布《外国战略投资者管理办法》,连注册资本只有5000万美元的子公司都可以享受的权利,手握数千亿元资金的中国基金却被排除在外?
上港集团欲整体上市,激发G上港股票大涨,即使在本周三股指大跌90多点的这个4年来最"黑"的一天也强势不改。人们一算,按现价17~18元,到时1股换4.5股,不过三四元钱,以上海港这样的国际第三大港,难道只值三四元么?于是蜂拥而入。
是啊,一个整体上市使买进G上港的人全赚了,不管是原流通股股东还是原非流通股股东,不管是大法人还是小法人,都赚得钵满盆满。然而,比比人家"战略投资者",那点赚头却实在是小巫见大巫。有关信息披露,2005年5月,商务部批准上港集团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金185.7亿元,原上海港经评估后净资产130亿元,占70%股权,分别由上海市国资委等持有; 同时引进招商国际作为战略投资者,以外币现汇折合人民币55.7亿元,占30%股权。
这就是说,一旦上海港整体上市,招商国际投资的55.7亿元,立马升值367%(G上港换取上港集团的换股价为3.67元),达204.4亿元。而从2005年5月改制至今,不过一年多时间!
类似的资本大鳄又何止招商国际一家。拿近期股市最大热点中国银行来说,发行H股后总股本为2435.1亿元(不包括超额配股权),按证监会网站披露的中行招股书摘要,除汇金公司持有70.507%股份外,几家战略投资者RBSChina、亚洲金融、社保基金理事会、瑞士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分别持有8.60%、4.879%、4.498%、1.387%和0.208%。据报道,当初他们的入股价约为1.35元人民币/股。按日前H股股价3.5港元计算,即使是持股最少的亚洲开发银行,其投资的5.065亿股,也足足赚了10亿多元; 持股8.6%的RBSChina,其持有的209亿股中行股份,账面盈利更达400多亿元,时间也不过一年!
能够以极低的价格,先期进入的资本大鳄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国资或具有国资背景的大型投资公司,如参股上海港的招商国际,名为外资实系央企; 国资巨无霸汇金公司,其投资的建行、中行、工行,以及申银万国、中投证券(原南方证券)等等金融企业,投进去都是1元,出来时不知会获利几倍、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但那毕竟是国有资产,13亿人民人人有份(包括社保基金),战略倾斜理当如此。第二类便是外资大佬,即外国战略投资者。在股改后开闸的IPO中,大型和特大型国企发股、整体上市概念将大行其道,我们不妨拭目以待,其中大多数都会有外资的身影。最近商务部就专门发文,世界500强企业,从今年7月1日开始,他们将可以通过其在中国注册的子公司--投资性公司,战略投资中国上市公司。一家注册资本5000万美元的500强(中国)投资公司,正符合商务部的规定,从而为此兴高采烈。
相比之下,国人自己设立的投资公司、也包括基金,就只能参与私募增发一类的战略投资,拿到的只是如G天威那样17.60元/股的价格。人们本来以为,股改基本解决了制度性缺陷,一批大型蓝筹股回归后,国人也可以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如今却要比外资加价数倍才能买到,就算散户同散户比,中国银行发H股,香港小散户是人各一手,我们这里还不知要多少资金才能中彩呢。
是资本市场就会有资本大鳄,市场永远是强势群体拥有话语权,身为弱势群体的中小股民自无话可说,但是,游戏规则必须一视同仁。同样从事战略投资,为什么有关部委只发布《外国战略投资者管理办法》,连注册资本只有5000万美元的子公司都可以享受的权利,手握数千亿元资金的中国基金却被排除在外?捍卫国民利益是任何国家政权的最高职责之所在,如果说,像建行、中行因为要发H股,不拉几个外资大佬进来难以得到国际资本认同的话,随着国内股市转好,已有相当一批优质企业选择在内地上市,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有关部门发布《中国战略投资者管理办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