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本书讲述财富的归宿与意义

    她说:“这一事物在美国的兴旺发达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的。凡有益的经验当然应该借鉴,但是只见形式和结果,是无法‘拿来’的。如果这本书能促使对公益事业的有兴趣者从根源上进行一些深入思考,我就深感欣慰了。” 

    建立良好的慈善文化

    资中筠女士说:“现在出现了一批热心的公益事业活动家和组织者,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秘书长黄浩明就是其中之一。他看完本书后提出三点与我国现实有关的体会,我认为十分准确而及时:1.政府应加速制定非营利组织以及基金会管理的法规和条例,创造一个有利于非营利组织以及基金会发展的良好法律环境,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在中国慈善事业中的作用。2.弘扬中国扶贫济困的传统理念,坚持‘授人以渔’的方法,建设非营利组织步入自我管理、自我制约和专业化运营的发展轨道。3.非营利组织必须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提到慈善与富翁的关系,她说:“其实,公益捐赠并不一定是大富翁的事。他们应该带头,但是一旦有了成熟的机制和相关法律,成为一种现成的最方便的组织,任何人随时想为社会作些贡献,不论大小,都自然想起它来,放心地捐赠,逐渐就会形成一种习惯,甚至可以改变社会风气。这对政府、公众乃至国家前途都有好处。” 

    周秋光这样总结他通过多年的研究从历史上得到的对慈善的认识:“慈善应该是和谐社会里非常重要的力量,调节社会、和谐社会,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慈善是一直存在的。慈善是国民进步的一个标志,它与文明的发展进化是相伴随的。”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