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媒体披露,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几百种韩国小说,大多是中国人炮制的伪书,并公布了一批涉嫌造假的韩国青春小说名单。一年前本已偃旗息鼓的伪书似乎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让我们这些爱读书、常买书的读者心中惴惴。
“假药危害健康,伪书谋杀思想”。和盗版相比,伪书的危害更大。因为伪书就像“假奶粉”,人们以为它是真的,实际上却是假的。阅读所得的所谓信息、思想,是编造的、低劣的,读者由此遭受到了看不见的、无法计量的精神危害。然而,前一阵,国内首例伪书诉讼案宣判,八家出版社及书店最终只赔偿了区区236.4元购书款,这更让买到伪书的读者心里不是个滋味。
由于不需支付任何版税,一本伪书的发行量若达到20万册,就可净赚100万至120万元。人们常常形容被利润驱使而冒险为“铤而走险”。然而,这个词放到那些造伪书的书商和出版商头上就不适用了。因为,最大的“风险”也不过是退还与赔偿个别起诉者的购书款,这相比于伪书市场动辄销售数十万册而产生的巨大利润,真是何“险”之有?
新闻出版总署曾两次公布了他们调查的伪书书单以供读者明目,并传授识别伪书的种种方法。然而,打击“伪书”并不能仅靠单个消费者的自我保护、维权。作为读者来说,我们其实不愿看到这样的“提醒”、“支招”,不愿在徜徉书海时,一面享受精神愉悦感,一面还不得不睁大眼睛去看有无版权授予之类的文字。辨别伪书不应成为消费者的责任,相反,打击伪书应该是政府有关部门、出版社的当务之急。
菜场上先有“注水肉”,后来出现了“放心肉”,这代表了有关部门对消费者的承诺。在图书市场上,伪书已经出现,我们期盼有关机构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不能停留在曝光、禁止销售上,更应当对制假贩假者进行打击、追究他们的责任,杜绝伪书这一丑恶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