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书店里的青春小说专柜,都会聚集不小的人气。围拢在一起的读者们,有着一张张青涩的脸庞。他们翻看的,是一本本出自“80后”甚至“90后”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情感理解的作品,从作品中,他们可以找到自己对于未来的想象和憧憬。
然而,纵观现今的青春小说,大量存在的死亡情节、伤痛爱情故事、悲伤结局,却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到底是什么让青春小说悲伤“成瘾”?
青春小说,记录成长“伤痕”
采访中,一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大二女生表示,一直都很喜欢“青春疗伤小说教主”饶雪漫的作品。她说,“因为伤感的青春小说可以疗伤。少年的情感很丰富,也很容易受伤。阅读别人失败的爱情经历,可以汲取教训,也可以让悲伤在泪水中淡却。”
华中农业大学附中的余同学对小说《荼糜》很着迷:“因为里面的故事是我们一直想象,却不可能完成的。开心的故事很容易被忘记,伤感的故事却会引起我们的共鸣,也更有悬念。爱情本来就是残忍的,人生就是从无尽的痛苦中寻找到欢乐!”小说作者泽婴,生于1983年,《荼糜》是他的代表作。作者用断章的形式书写了一首叙事性的散文诗:大学生活的困苦与无奈,以及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是个有些令人感伤的故事。
绕着武汉光谷图书城青春小说柜台走一圈,《抹不去的悲伤》《青春疼痛系列》《那些迷惘的爱》《悲伤逆流成河》《爱与痛的边缘》等书名,不断映入记者眼帘。华中科技大学大二的吴同学正在翻看郭敬明的《爱与痛的边缘》,他说,“平时有时间,就会看一些这样的书,喜欢欢笑中带着伤痛的文字,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成长是个蜕变的过程,当然会伴随着疼痛。从这些文字里,我们很容易找到熟悉的回忆:初次爱情的甜蜜和痛苦,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武汉光谷图书城的管理人员许先生介绍说,市场上的青春小说,分为“青春疼痛文字”、“青春狂爱”、“青春影像”等类型,以“青春疼痛文字”为最多。这些青春小说,大多描写哀伤的爱情故事,或者惨痛的生活经历,结局大都是不圆满的。
记者从武汉光谷书城以及长江出版城了解到,购买青春小说的人群,以高中生为主,大学生和初中生次之。在两个书城的随机采访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看的青春小说,都是以残酷的生活为背景,并以伤感的爱情故事作为主题的。
“青春小说,放大了青春悲伤”
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残酷青春小说”的《北京娃娃》,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这部自传体小说描述了作者春树从14岁到17岁之间坎坷的情感经历和令人心痛的生活历程。名叫许峰的洪山高中学生,并不认同小说中的残酷,他说:“可能每个人都会在书中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叛逆或疯狂。但绝对不会和作者一样厌恶校园生活,与一个又一个的男朋友产生爱情与肉体关系,到最后甚至彻底休学。朋克、摇滚、地下乐队、倔强偏执的女孩与面目模糊的异性来往,所有的一切都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了。”
中南民族大学大一的冯同学回忆道:“在进大学之前的一个月里,我特意去书店看了很多关于大学生活的书,比如《草样年华》、《海恋》等等。但是书中随处可见的颓废的生活描述与悲惨的爱情故事,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偏差。当我体验到了真正的大学生活,才知道并不是书中描写的那样。我们可以奋斗,可以自由追求。颓废和残酷只是短暂的体验和感受,在我看来这样的大学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彬表示,“大多数青春小说的作者为‘80后’。他们生活在物质与文化逐渐丰富的时代,但作为独生子女,却被限制了活动空间。他们在时代的转型中成长起来,思想里难免填塞过多的忧愁和焦虑。”谈及悲伤,她认为:“那是青春的记忆,他们感性的心灵,也许会让回忆更加疼痛。但应意识到,作品中大量的悲伤,是被艺术化的,是创作时的感情喷发,不能代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
武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李鲁平认为:“青春小说大都以悲伤为主题,这里面有商业因素的影响。比如,读者的期待。由于大多数的读者都是学生和青年人,写作者或多或少有一些投其所好的商业动机。对出版商来说,也是如此。出版商的商业追求会引导写作者朝既定的风格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