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驱动下伪书屡禁不止,出版社加强规范,提高自律性。
日前,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冒用我社名义出版的伪书信息》的通知,该通知称有不法分子向部分高校推销冒用高教社名义出版的伪书。
另据记者了解,日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硕士纵瑞文网上发帖,称《变成石头的动植物化石》一书中错误百出。不仅如此,他还发现该书所属的“探究式科普丛书”具有百本规模,且均出自一个名叫林静的作者之笔。经过核查,纵瑞文发现,“林静”只是个笔名,而该书策划人曾号称组织了中国科学院40多名硕士生根据提纲撰写。据了解,这套丛书的出版方已就此事展开调查。
所谓伪书是非法出版的一个概念,是对所出版图书中涉及作者、内容、营销手段含有虚假信息的总称。实际上,伪书存在已久,新闻出版总署曾分别在2005年和2009年公布了两批含虚假信息的图书,即假书、伪书名单,并责令其停止销售。可时至今日,伪书事件屡有发生。如何从根源上遏制伪书,摒弃“讲金不讲心”的不正之风,值得每个出版人思考。
“伪装”出版花样多
《出版商务周报》记者通过采访业内人士了解到,伪书一般出现在经济管理类、励志类图书、教辅图书等大众图书领域。
武汉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陈君良介绍说:“伪书中比较常见的是假引进、假翻译现象。具体来说,就是伪造外国作者名称,中文图书内容则完全或部分由自己编写。”究其原因,陈君良进一步解释说:“之所以他们喜欢外国作者,主要是因为某一领域引进版图书在中国比较畅销,从而也有可能带动伪书的畅销。”
与此同时,假冒中国著名作家的图书也不在少数。在新闻出版总署查处第一批伪书后,《北京娱乐信报》刊登了《中美律师联手查非法出版物,购买了伪书如何处理》一文,称叶永烈成遭遇伪书“重灾户”,在他的书房里除了陈放着他的各种各样的盗版本作品之外,还陈放着一大排冒用他的名字出版的40种伪书。一年出不了两本书的他,曾不断接到朋友们的电话,说读到了他最新出版的某某书。
记者了解到,还有些出版机构抄袭名家作品,出版署上自己姓名的“伪装”。清华大学出版社第八事业部主任张立红透露:“有些出版机构,特别是一些图书公司,经常盗用国内著名作家之名出书。比如某位知名作家一共出了5本书,非法出版商通过‘精简’等手段,做成一本自己的书。”
在营销方式上,伪书主要采取虚假宣传、夸大图书销量等方法。有业内人士透露,很多新书腰封上的某某名家推荐、销量达到百万册等信息都是“莫须有”,都是他们为了扩大图书销量所采用的惯用做法。
伪书引发信任危机
谈及伪书出现的原因,业内人士透露说,伪书泛滥来自利益的驱使,而利益的背后,却是出版界诚信的丧失。东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张新建说道:“在图书出版活动中,伪书并不罕见,尤其是在经济管理类、养生保健类、励志类图书等领域,这给出版业带来信任危机,伤害了读者的感情。”
陈君良表示,一般有诚信的品牌出版社都不会这么做,他们不会因为一本书的销量就铤而走险。但是,一些缺乏诚信的出版社、图书出版公司或者一些盗用出版社之名的非法组织却敢这么做,其中盗用出版社之名的非法组织通常采取“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方式,挣不到钱就收手,等看到什么书畅销了,又重新出现在图书市场。
事实上,除了一些不知名的小出版社和图书公司,在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两批伪书名单中,不乏一些大社、名社。这种大社带头出版伪书的现象,不仅让其名誉扫地,更让人担忧整个出版界的信誉会因此受到威胁。
是否坚守节操靠自律
相对于粗制滥造等一眼就能识别的假书,伪书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伪书防不胜防,遏制其泛滥关键要靠出版社的自律。”陈君良表示。
陈君良介绍说,武汉大学出版社作为30年的品牌老社,不仅不会出版伪书,还会倡导加强这方面的规范。目前大学社出版领域一般分教辅、学术、大众三个板块,伪书现象主要集中在大众板块。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大众类图书的作者多是大学教授或学者,这样就保证了作者的真实性和高资质。其次,武汉大学出版社加强了著作权的保护意识,这主要是针对自由投稿的作者,因为出版社并不清楚他们投过来的作品是否为其所著,从而引发官司的出版社不在少数(实际上作者抄袭其他作品,出版社并不知情,但往往成为第一被告人)。所以武汉大学出版社特别强调,来稿中凡是引用其它专著内容,必须标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