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者自曝劣质辞书黑幕:拼贴或换名成新书

    找枪手  换招牌  拉权威  参与者自曝劣质辞书黑幕  随着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关于规范图书出版单位辞书出版业务范围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出台,辞书近日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很多专家纷纷表示,辞书市场混乱,很多劣质图书大行其道是《规定》出台的根本原因,辞书市场已经到了必须整顿的时候。那么,这些劣质辞书是如何出笼的,他们如何能受到读者青睐,《规定》的出台是否能有效遏止劣质图书的出版风?记者近日走访了相关人士。

内幕曝光  在业内人士的帮助下,记者找到了两位曾参与伪劣辞书制作的人士。在记者保证不曝光他们身份和名字的前提下,他们向记者透露了一些劣质伪书的炮制过程。

作者都是头一次编书  李强(化名)告诉记者,几年前他曾在外地某省会城市参与过编辞书。

  “那时我大学刚毕业,每天的工作也比较清闲,一位在图书馆工作的熟人就给我找了这么个活。”虽然编辑费很低,但小李还是答应参加,并准时参加了“编辑组”的第一次会议。

  “去之前我对自己能否做好这件事情心里挺没底的,毕竟自己刚刚大学毕业没多久。可到那一看我就乐了。”小李发现,来开会的七个人几乎和他差不多大,其中还有两个是在校大学生。他和大家简单交流后发现,这些人和他一样,没有一个人以前编过图书,更别说辞书了。

  “我们要编的是一本介绍世界历史上发生在每一天中的大事情的辞书。工作很简单,每人先尽自己所能,找出市场上已经出版的和这个内容相似的书,出版社给编辑分书,如果书不够分就去复印。

  分书有标准,当时市场上卖得最火的《中国大事记》和《世界大事记》人手一本,因为这是大家编辑的蓝本。此外,每人再至少拿两本其他的书,从这两本书中选择一些可以用上的词条或者解释,以替换蓝本上的部分内容,以避免被说成是抄袭。”

  小李表示,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比如编1978年4月6日这一天的世界大事,如果权威辞书上写了8件,小李的工作就是查找其他辞书,在自己编写的辞书中,或者替换一两条大事,或者补充一两条大事,而且补充的内容不能来自同一本书。但这件“简单”的工作让小李苦恼不已。“毕竟内容的增删要有标准,这个最让我为难。我根本判断不出来哪个词条应删,哪个词条应增,也说不清楚自己替换的内容解释是否正确。”

  因为这样的苦恼,小李曾给其他参与者打电话,请教经验。“没想到大家都说我太较真。有人告诉我,你知道的事情就增加上去,不了解的就删除。”

  无奈,小李不久就选择了退出。他告诉记者,自己的那份工作很快被其他“积极”的参与者“接收”了。“出版社为‘保证质量’,原则上让我们每人编10年,但如果你时间充裕,想编20年,就可以成为辞书的主编之一。”

做辞书有“技巧”  相比李强,曾编辑过好几本辞书的张天(化名)则算得上是“资深人士”。在电话中,讲起如何做一本辞书,他头头是道。“什么样的辞书读者才买?权威加便宜是关键,所以我们重点在这两方面下工夫,其中有很多‘技巧’。”

  张天告诉记者,想够权威,第一是尽量找有名气的出版社合作出书;第二是主编得是名人。要做到这两点不是什么难事。

  “与最有名的几家辞书出版社合作相对困难,我们曾经跟这些出版社接触过,但选题很难通过。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退而求其次,还是那个选题,换一家看似权威但其实管理不太严格的出版社。毕竟现在出版辞书很赚钱,甚至有出版社打出口号说‘室室出辞书,人人编辞书’,所以找到一家合作出版社不是什么难事。”

  除了找权威出版社,他们还要找一位名主编为辞书“增色”。“很多专家轻易不愿意挂名,有的碍于熟人的面子会要求先看样张,但看完之后,基本也就没什么下文了。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主动’把专家的名字放上去,反正这样做的又不是我们一家,即使查也够他们查一阵子的。”

  除了这两点,张天补充说,书名也很重要,要傍名牌,书名要与《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辞海》类似,前面可以可上“规范”“新编”等字样,封面也要与这些名牌辞书近似。

  要想降低图书成本,作者是第一步。张天说,请那些专业搞辞书编辑的作者成本高,而且他们干活太慢,这些人肯定不是考虑的对象。“说白了,我们的辞书中原创的东西很少,工作不难,就是借用市场上已出版的辞书,以拼凑、组合、删改的办法进行剪辑,炮制出一本新辞书。这种工作甚至中文系的大学生就可以完成。我曾经请过一个快毕业的中文系大学生做统稿,我给他1000元,他用了半个月就通读了200多万字的辞书。这样的价格和速度才是我们需要的。当然,质量方面就不能要求太高了。”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