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陈凛在回顾往事时,一定会想到自己和父亲并不是很默契,在经营思路上,他们有太多的分歧。逸飞过于“本土”,儿子则显“西洋”,有时,两人的冲突甚至不能调和。在父辈的疑惑眼光中、在种种矛盾冲突下,陈凛究竟走了怎样的一条路,可能也只有他自己和逸飞两个人知道。
陈凛曾离开过逸飞集团,独自去发展。但就在2005年4月9日那个大雨滂沱的夜晚,逸飞突然问他:“公司搬到新楼,你的办公室安排在哪一间?”
这也许是陈凛从来没有想过的,竟然是父亲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以上内容摘选自华文出版社《逸飞视界》)
吴思远:我把陈逸飞带进了电影圈 4月9日,作为电影《理发师》的艺术总监,并接替陈逸飞完成该片的著名导演吴思远,将走进东视新闻娱乐频道《可凡倾听》,讲述他和陈逸飞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陈逸飞去世那天,吴思远在香港,第二天他就赶到上海,而他当时面临的是留在南京群龙无首的剧组。经过一晚上的考虑,他就决定马上接手:“第一,陈逸飞是我很好的朋友,他的第一部电影是我投资的,他常常对人家说,是吴思远把他带进了这行;第二,就是这个戏我本来就担任艺术总监;第三,就是他和我都是上海人,我觉得我们的事由自己来解决比较好。”“陈逸飞在天上保佑我们”
当时片子已经完成了五分之四,如何在最后的五分之一中也完全体现出陈逸飞所要追求的风格,这是吴思远接手拍摄后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我跟陈逸飞合作过,基本上他要的是什么,我心里都很清楚。那时,我尽快看了一些他以前拍过的东西,自觉有能力可以帮他弥补得天衣无缝。而且整个班底没有换,以前怎么拍的现在还怎么拍,一点困难都没有。”导演的突然去世,让大家都很难过,但大家知道,唯一能纪念陈逸飞的就是把这个戏拍好。吴思远回忆道:“在西北拍戏时,剧情需要有下雪镜头。拍戏之前,天开始下雨,到要拍戏的时候雨就停了,接着就下雪了,大家都笑说,是陈先生在天上保佑我们。”
现在片子已经完成了,吴思远觉得,这部片子故事性很强,而观众在电影中还会看到陈逸飞的风格,“陈逸飞先生想讲的主题是,人的命运有时候可以自己把握,更多时候是你不能把握,随着时间的变迁,里面有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最后我们选择在嘉峪关西北一个劳改农场,在黄沙滚滚中,理发师终于跟他最爱的人结婚,此时两个人已是沧桑万分。这是一个有点悲壮的爱情故事,陈先生就是想告诉大家,爱情始终是最可贵的。”“我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
其实,吴思远还是陈逸飞进入电影的领路人,当年就是他投资陈逸飞拍摄了《人约黄昏》。吴思远说:“当时我看了他拍的一部讲旧上海滩的纪录片,我一直认为拍上海的电影,一定是要在上海出生的人,或者在上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才能拍出上海的味道,所以我一看陈逸飞拍得很好,就跟他讲,我们一起来玩一部关于上海的电影。”《人约黄昏》虽然在票房上不是很成功,但它却在南斯拉夫拿到了一个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电影摄影奖。对此,吴思远表示:“里面每一个画面都像一幅油画,我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在这些基础上拍《理发师》,我想他的成绩一定会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