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余华,苏童,王安忆……中国当代文坛最闪亮的名字,任何一个出版社都会以出版他们的某一部作品为荣,而如今,他们的所有作品已经或者即将属于同一个出版社,那就是具有五十三年出版历史的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年5月18日的天津图书订货会上,作为新组建的上海文艺出版集团第一社的上海文艺出版社重拳出击,实力打造了10大书系,100种新书,67种畅销书,353种常规书和199种可供书等700余种全品种书目亮相书市,无疑给书市刮来了一场海上旋风。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新书中的10大书系,它们分别是一、当代名家名作系列,二、话说中国丛书,三、“纪念”专辑,四、名人纪实系列,五、当代原创系列,六、悬疑推理系列,七、外国获奖作品系列,八、经典散文系列,九、图文设计系列,十、时尚生活系列。每个系列都是精品迭出、好书纷呈。
“开放”的名家系列 “关注名家,打造经典”是具有深厚人文积淀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一大出书方向。继04年成功推出余华作品系列、苏童作品系列等当代名家作品系列之后,05年上半年又全力制作了莫言作品系列(第一辑)和王安忆作品系列。
与其他社名家文集不同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将一个“开放”的新观念注入了名家作品系列,不仅囊括名家的经典,更关注名家的新作。正如著名作家余华在其作品系列新版前言中写到的“这是一套开放的作品系列,它包括了我过去的全部作品,也会包括我今后的全部作品。”
此次推出的莫言作品系列(第一辑)包括四部作品,《红高粱家族》,一部不仅震惊了中国文坛,也改变了中国电影命运的经典作品,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张艺谋和巩俐,也没有了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莫言所有作品中最具魔幻主义色彩的《食草家族》以及他从事创作20年来短篇佳作结集而成的《白狗秋千架》和《与大师约会》,其中不少作品属首次收入。王安忆作品系列则收入了04年备受关注的《桃之夭夭》,与文汇出版社合作推出的她第一次尝试以都市边缘底层平民、弱势群体为写作对象的新作《遍地枭雄》,在复旦讲稿整理而成的《小说家的十三堂课》和荣获上海第六届长中篇小说大奖的小说《富萍》。
还有一部很特别的作品值得一提,那就是已故知名作家、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唯一一部近似个人传记的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这部作品由女儿王安忆编选,加上她从母亲遗稿中整理出的尚未终了的创作提纲,并作序和跋,她还亲临实地拍摄照片,文字精致,图片丰富,可谓中国文坛少有的母女名家合作范本。
用故事解读历史 被认为达到世界水平的中国大型历史文化百科全书《话说中国》全套于今年5月隆重登场,这套由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精心策划,上海文艺出版社承担编辑历时8年而成的16卷本历史图文读物,通过1500余则经典故事、3000多幅反映社会生活的生动图片、7500条历史百科知识结合政治史、文化史来解读中国五千年灿烂历史,既有学术含量,又通俗易懂,堪称传统文化内容和现代阅读方法的完美结合。
这套历史丛书邀请享誉海内外史学界的顶尖学者李学勤教授担任顾问,由他精心组织一批断代史专家出任顾问,参与策划、编撰与审定。在坚持学术权威化的同时,又采用故事“传真”历史的通俗化大众化手段,通过完善的内容,周详的编排,珍贵的插图,精美的印刷让现代人轻松走近历史,了解历史。
自第一卷出版之日起,这套精美好读的历史书籍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在2004年夏首届上海书展上名列单本销售第一,至今已重印26次,累计销售30万册,在台湾的“上海书店”位居最受欢迎的图书排行榜。世界著名跨国出版集团美国《读者文摘》已经购买了中文繁体字海外版权,英国斯特灵大学出版研究中心的研究生课程也将《话说中国》列为示范样本。
5月12日,上海市委宣传部特意召集来自历史界、教育界、出版界的专家在北京召开“民族精神史诗工程暨《话说中国》出版座谈会”,向全国读者隆重介绍和推广这套优秀的大型出版物。
纪念与纪实 以“纪念”为主题推出作品也是此次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特色主题,意在通过文学作品追忆那些不应被遗忘的人与事。
“为了忘却的纪念”——陈逸飞先生在拍摄电影《理发师》的过程中不幸突然去世,令世人痛惜扼腕,为了纪念这位享誉国际的优秀画家、艺术家,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织力量,在第一时间内制作了《理发师》的同名原创小说,用它来寄托上海出版界对逸飞先生去世的无限哀思。英年早逝的沪上平民作家李肇正的小说集《城市生活》承载的也是同样饱含热泪的追思。
“为了和平的纪念”——从抗战小说插图本《铁道游击队》、新版图文并茂、宋庆龄作序的《白求恩传》到巴金“人间三部曲”手稿珍藏本,记录的都是6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辛岁月,告诫世人: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