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美国基金会已经悄然进入我国的各方面生活,特别是教育学术界,就某个项目向基金会申请资助已是司空见惯之事。也就是说,在实用层面上,美国基金会与我国各方面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而且发展迅速;但是在传统观念、意识形态层面上,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的基金会仍然被认为是“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的工具,这种说法至今还屡屡见诸报端。当然,这种实践与理论相矛盾的情况远不止于对待美国基金会的态度。事实上,不论对它的评价和态度如何,大多数人对基金会这一事物的了解都很肤浅,甚至在认识上有许多误区,国内似乎尚未见到对美国基金会作全面介绍和分析的著作。
我对美国基金会从经常打交道却视而不见,到开始产生兴趣,再到逐步深入探索,也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最初是从研究美国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影响的角度,开始注意到除教会、庚款办学之外,还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作用。至少,至今仍是全国第一流的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是众所周知的例证。20世纪50年代初,在“肃清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影响”运动中,协和医院因其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关系而成为运动的重点对象之一。1992年我在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做研究员时,有机会到洛克菲勒基金会位于上纽约州泰利镇的档案馆查阅档案。我惊奇地发现,从1915年该基金会成立到1949年,它在中国工作领域之广,对中国关注之执着,以及实际上对中国相当多的学科的开创所起的作用,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除了协和是它当时在海外投资最大、最得意的杰作外,我国二三十年代开始起步的各自然科学的学科建设,以及周口店北京猿人头盖骨的挖掘和鉴定,都曾得到它的资助。著名的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它是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由此引发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建立、公共卫生人员的培养和对经济学、图书馆学的扶助。历经抗日战争到胜利复员,它始终锲而不舍地研究中国的需要,决定其资助项目。1949年以后,如果形势允许,它原准备继续留下来,最后一笔对中国项目的拨款保留到1952年才从预算中划掉。另外值得感谢的是,它还是美国20年代发展起来的汉学的创始赞助者。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出于一种什么思想理念?这些都引起我浓厚的兴趣。可惜时间有限,无法细读,只能尽可能大量复印,回来再慢慢消化。以后我主要根据这批档案写出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一篇长文,发表在《美国研究》上。下一步准备接着写福特基金会与中国,因为50年代以后,在扶助美国的中国研究上它取代洛克菲勒基金会位居第一,80年代以后又是惟一在中国设办事处的。我先后两次有机会在纽约福特的档案馆查档案,复印资料更多,而且不止是与中国有关的部分,还得福特档案馆慨然将历年来凡是有多余份数的年度报告相赠,使我获得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由于种种原因,“福特基金会与中国”一文没有完成,但是由此我对整个美国基金会这一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这是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其作用和意义远远超过一般人的理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作深入研究的欲望,遂利用各种机会留意收集有关美国基金会一切方面的资料。除书籍文献外,还利用短期访美的机会先后采访了20家以上的基金会、有关公益事业的研究中心及其负责人和专家。
到2002年,美国全国基金会已有大小5万余家,其中比较重要的,社会影响较大的约有1000家。基金会活动内容极为广泛,在美国以及全世界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它既是政府的补充,又是其对立面;它既是财富高度集中的产物,又代表改良主义思潮,是缓和矛盾、稳定社会和发展教育、科学的有力工具;它还体现了美国特色的价值观。大基金会在国际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近年来与联合国合作是其新的特点。我在上一部著作《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与其他三位作者合著,2000年初版)中,专有一章题为“中介力量--大基金会的作用”,把基金会与美国政府的改良措施和公众批判并列为美国20世纪渐进改良中的三大力量之一,主要以卡耐基、洛克菲勒和福特三大基金会为例,重点谈其对美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所起的作用。在撰写这一章的过程中深感这一大题目受篇幅和题材约束,远远不能尽述。遂立意就此题目再写一部专著。其意义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1)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现代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有更全面的了解;(2) 对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加深认识;(3) 美国基金会(不仅是福特基金会)实际上已经与我国各个领域发生密切关系,今后这种关系只会多,不会少,对它的性质和运作机制更有必要加强了解;(4) 尽管美国国情与我国极不相同,但在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入、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对民间公益事业的呼声正在上升。但是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机制,绝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样,有一些仗义疏财的人慨然解囊,组织起来就能生效。美国基金会是美国特定的土壤和物质、人文条件的产物,百年来在政府和公众的监督下,经过多次磨合和有关法律的改革才有今天比较健全的机制,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在不断改进中。对其历史和演变过程作全面深入的了解,也许对我国这方面的有志者有所帮助,特别是在相关法律建设方面有借鉴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