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讨论的问题
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吸引学生尽快的进行学习状态
应如何动员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对个别学生应给予怎么的关注
案例描述:
交流的历史 老师不能说话了
走进教室后,王老师向同学们打着手势,仿佛想要说什么。同学们最初还没在意,有几个人趁着这个机会俏俏说着话。2分钟、3分钟、5分钟过去了,老师还是打着手势,“老师,你怎么不说话啊?”“老师,我们该上课了!”学生们开始着急,那几个说话的也早已停下来,他们的老师怎么了?《历史与社会》课代表张悦干脆跑到老师面前。
“哈!哈!哈!哈!”王老师大笑了起来。
她得意的看着莫名其妙的学生们,笑容让她的脸显得更有活力。王老师,这个从教已近10年的老师,就是用她的和善、微笑、和生动的授课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她希望让每个学生感受到的是轻松的学习气氛。一直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她转成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师,对于她是个新的挑战,但她非常喜欢这个挑战。今天她要用新的方式开始这个名为“传媒的发展”的课。
原来是这样。
“同学们,如果老师真的不能说话了,老师该怎么告诉你们老师想说的话呀?”
“把你想说的写黑板上。”
“我刚才用手示意你们自己安静,看懂了吗?”
王鹏站起来,奇怪的看着他的老师。王老师感觉非常高兴,连这个上课经常心不在焉的男孩儿也被她吸引住了,“看懂了,可你为什么要骗我们?”
“如果老师真的嗓子坏了,今天的课该怎么上呢?”王老师反问一句。
“那我们就自己吧。”王鹏可爱的样子逗笑了同学们。
“老师,你可以把要讲的印成资料发给我们。”
“老师,你先休息,好了再上课。”孩子们争着说起来。
“太好了,老师今天正想和你们讨论一下,关于人们之间可以怎样交流的问题,这就是传媒。”
生活中的社会
“如果你想把一件事告诉你的好朋友,你能够多少种方式呢?”
下面的声音响成了一片。
“快把你们的办法写到黑板上,要整齐”王老师高兴起来,看来她已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室里一阵短暂的混乱后,黑板上出现了一串大大小小、七扭八歪的字体。“手势”“电话”“纸条”“E-MAIL”“说话”“传真”。还在几个是重复的,那是好几个孩子争着写的结果。
“如果我们想知道其他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还可以用什么方式?”
又跑上来几个孩子,黑板上多了电脑、电视、电报几个词。
那谁能把这些方法出现的时间按先后排一下顺序。
在举起的一片手里,王老师挑了那个不爱说话的郭嘉俊。他是个非常内向的男孩,除非老师叫他,他是不会轻易举手的,可他的学习却非常好,同学们都说他很用功,王老师想利用一切机会让他学会当众表达。
果然,他排的非常好。
郭嘉俊想回到座位上,王老师却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口语是最早的?”
“因为人们用声音交流是自然的本能。”在老师的赞许声中郭嘉俊脸上带着红晕走回了座位。这正是王老师希望的结果。
“这些传递消息的办法都有什么特点?”
“口语是最早的,最常用的。但只能在近地方用。再远点就要用其他的了。”陈拓抢着喊起来,显然他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那你就给他们起个统一的名字吧。”
“那就是传媒了,你都写到黑板上了。”同学们一阵哄笑。
“解释一下什么叫传媒”。王老师假装生气地说。
“这些传递消息的方式就叫传媒。”这个小男孩还偷偷地看了一眼王老师,看来他已经看过课本了。
想象的翅膀
“假如你遇到一个浪落在孤岛上的、很久没有接触过任何传媒的人,你们会有什么样的对话?王老师还是微笑着,可这回学生们一下子没话说了,是啊,该说什么呢?
围坐在一起的孩子们悄悄的讨论起来。
王老师这个班学生们的座位排放方法是小组围坐式,6人为一个小组,全班共有6个讨论小组。现在学生们特别喜欢这种坐的方式,他们已经逐渐适应和学会了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
五分钟之后,孩子们的声音已经很大了。
“老师,我们表演出来,好吗?”这些孩子特别喜欢用表演的方式表达问题,他们在其中寻找到的不仅是表演的乐趣。
“好吧!”
可是出乎王老师的意料,有几个孩子是用英语对话的,从小就和外教一起学习的他们对英语是非常熟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