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极可能拔得报业IPO头筹的北京青年报,放弃挂牌A股,一步跨向H股,该方案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有关部门将北青报作为传媒改革试点,欲借香港联交所对上市公司严格的规章制度,将北京青年报从一个事业单位彻底转变成企业单位。 虽然接近北京青年报的人士认为,北青报上市只是个案性质,后面不会跟有其他报纸上市的大部队。但是业内人士也表示,能走出这样一步,也说明了相关的政策出现较大松动的可能。
很可能会有期权 记者了解到,北青报上市主体北青传媒包含的资产将是一部分发行、全部的广告、印刷和物流,而业内知名的发行公司“小红帽”不完全包括在内。这位人士解释,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不想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当年以30万起家的元老们也许要有极大的想象力和信心才能够想到北京青年报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去年广告收入9亿元、利润2.4亿元,成为中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这种“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发展历程,给主管部门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这是政府部门能够扶植它作为改革试点,挺进H股市场的根本原因之一。
过去3年中,北京青年报一直力图走上A股舞台,但没能成功,在期权问题上与中国证监会未能达成一致是原因之一。接近北京青年报高层的人士说,在设计香港上市方案时,包括有期权部分。不过他也说,没有看到最后的上市方案。
北青报最早还计划过把北青报和北京出版集团合在一起上市,北青不是上市主体,而是北京市出版集团的一部分。但是与北京市出版市出版集团一直谈不拢,北京青年报的上市也就相应搁浅。在北青报成为试点以后,就开始谋划单独上市。
在市场运作方面,北京青年报从来都不甘为人后,但记者了解到,北京青年报上市一方面有自身发展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北京青年报上市这种里程碑式的动作如果成功,对整个行业意义也不言而喻。
北京青年报社长张延平曾于今年三月向外界表示,集团计划分成两个步骤:首先在香港,然后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计划筹集资金15亿元。
北京青年报在港上市有可能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发售的股份将多达25%,筹集资金10亿港元。这次公开发售如果成功,可能使北京青年报的市值达到40亿港元。 2001年8月,北京青年报就进入上市辅导期,但上市步伐一度中断。2002年12月30日,北青传媒新任总经理杜民走马上任,北青报重新开始上市之旅。
目前,《北京青年报》日发行量达60多万份的,从2000年开始连年进入全国广告收入三甲,位居北京地区第一。2003年更是达到9亿元,紧逼《广州日报》。上市之后北京青年报雄心勃勃将其营收目标从去年的10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40亿元。
跨媒体传媒集团 北京青年报高层宣称,北青报的目标是:用五年的时间打造一个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传媒集团。
2004年1月16日,北京青年报控股了北京市儿童艺术剧院,并将其改制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
将要举行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也出现了北青报的身影。北青报和TOM公司合资成立中国网球公开赛推广有限公司,北青报占51%股份,该公司负责赛事的推广和会务工作。
北青报上市后筹集资金希望能够进入财经和电视领域。
世纪证券周长才说,建国以来只有广电行业可以办类似于《广播电视报》这样的报纸,但是从来没有报纸或者其他形态的传媒办过电视。新华社10年以来一直有这个愿望,但始终没有成功。现在新华社也只是为电视台提供新闻素材,但没有权利播出。如果北青报真能够在电视领域一展拳脚,那将是一个较大的突破。
而在传媒行业之外,1996年北青报创办了小红帽发行公司,在北京市综合日报中最早告别邮局、改为自办发行。后来北青报利用这一网络搞起了配送,不仅送报,还送书、送水、送奶等等。2001年营业额达5000多万。
由于用纸量大,北青报开始介入到新闻纸、油墨等经营领域,并获得了一些小型报纸的印刷和油墨总代理权。
此外,北青报还做起了纸浆生意,由报社给造纸厂提供纸浆,造纸厂按照要求生产瘦型新闻纸。下一步,北青报还打算购买林地。
针对北青的发展计划,北青报副总孙伟曾说,北青未来朝三方面发展:一是除了网站,还会收购电视频道;二是成为能在外地及不同地区发行的报纸,例如北青华南版、香港版等;三是还会致力于体育、教育及文化等传媒相关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