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图书商业操作成熟度高 之所以是韩国文学在中国风行而不是越南文学,也和韩国流行文化的成熟度有关系。说起来,韩国的经济起飞也不过是这30年的事情,但毕竟比中国早了十年二十年,各方面比较起来都更趋于成熟。
比如在14年前,韩国的图书就上了电视广告,开始做立体宣传;比如韩国的图书排行榜有专门的通俗图书排行榜;比如韩国的经济发展导致网络普及,更导致网上文学的传播日新月异……反过来,成熟的商业运作手段促进了流行作品和作者的成熟,所以才能成就中国的“韩流”。
观点:相对于国内来说,韩国的整个图书领域的商业化运作要理智得多。毕竟韩国网络文化起来得早,图书也较早进入了商业轨道。
韩国国内的图书排行榜分类很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有不同的排行榜,金河仁、可爱淘都是在通俗文学排行榜上,其实有些纯文学作品的销量在韩国也未必比他们少。只不过,我们国内不了解,因此片面夸大了韩国流行文学的影响力。总体上说起来,韩国国内对于金河仁、可爱淘等人的反响要冷静得多,虽然他们的销量不错,但读者和媒体的反应远不象中国这样狂热,作者本人也都在正常地成长着。中国社会近几年过于夸大青少年出书现象了。(焦艳,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室)
国内出版社成功的商业化运作 “韩流”在中国火起来必要天时地利人和,国内出版社的商业操作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比如中青社最近推出的《爱的语法》一书,当时很多人看过书后表示了对其畅销素质的怀疑,毕竟作者已过中年,而且属于韩国几年前的畅销作品。但后来作者和出版社在电视台做图书广告,又请图书代言人张娜拉来中国等行为,引起媒体的兴趣,也明显推动了图书销售。现在图书已经印了8万册。
观点:当时可爱淘在韩国火起来的时候,是属于有潜质的少年作家,但我们也没有想到她的书在中国市场上会这么流行。这是很难预测的。但另一方面,商业性的操作不可或缺。我们原本很注重商业运作。(王立,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可爱淘系列图书编辑)
观点:金河仁写的是人类共同的话题,他对时尚有现场感,表达上追求对女性的细致观察,在道德观上的倾向也受青年读者的欢迎。
从营销角度上,金河仁的畅销和“韩流”刚起有关系,也和我们的运作有很大关系。当时,我们同时拿到包括《菊花香》在内的金河仁的六七本作品,但操作的时候,并没有同时推出,而是连续操作,形成周期性影响。同时也做了很多活动,比如请金河仁到中国签售和打假。(季晟康,金河仁《菊花香》等书策划编辑)
我们如何对待“韩流” 其实,一种文化的流行一定有它的道理,“韩流”入侵带来了韩国人的生活智慧,也暴露了我国流行文化的缺失。以开放的态度兼容并蓄,才是正确的做法。
观点:有人把“韩流”现象仅仅归结为消费层面的追赶时髦,这是不客观、不全面的;“韩流”风日盛,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能将其归结为一种偶然、肤浅的流行现象,因为这已经关系到文化价值考问的深层问题。广泛接纳域外先进文化,人们看世界的视域也会拓宽。到时候还会有什么哈韩、哈美呢?“流”应该是多元的,重视小国才是真正的泱泱大国,这也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应有之义。“韩流”是个信号:文化不分大小、不分远近,只要好,我们就应该让它进来。我们所要营造的就是这样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开放环境,只有这些流此起彼伏地进来,才能活跃我们的市场、拓宽文化的视角。以前我们总是担心好莱坞文化的大举侵入,现在“韩流”进来反倒是平衡了。
换个角度看,文化也有其“内旋”(involution)机制,这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形成机制。像犹太民族,它把德国文化都吸收进来了,但是它本民族文化并没有丧失。反而在吸收、消化的过程里益发坚实了。其实回过头来看,中国最优秀的文化是什么呢?在过去五千多年时间里,中国是吸收和发展其他民族的丰富文化,才逐步成为东方文化的策源地和文化大国的。从佛教文化到马克思主义,这些外来的文化思想被我们汲取吸收了,也就有了自己的印记。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下,我们无需害怕,因为我们最大的竞争力在于亲和力。(顾晓鸣,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