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属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开设全国版权经纪人/代理人专业实务培训班,重点培训作家经纪人。畅销书作家、最世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敬明提出,他将打造一个作家经纪公司,目前旗下签约作家已超过80位。作家经纪公司或经纪人看似一个颇有前景的行业,而此前已经存在的关于“中国作家需不需要经纪人”的讨论也更加热闹。本报记者采访了作家、经纪公司、出版公司、文化评论家等各方面人士,让他们来谈谈这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焦点一
国内作家经纪公司为何凤毛麟角?
在采访中,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到一个现象,美国现在有80%到90%的作品是通过作家经纪人的运作而出版的。他们的作家也可以像娱乐明星一样拥有自己的经纪人,以“接受作家委托,为作家服务,维护作家权益,并从作家收益中收获佣金”的模式运作。这些作家经纪人主要负责作家作品的宣传、推介以及市场推广,像包装娱乐明星一样包装作品。所以,作家们不会直接去跟出版社谈,而是签一个经纪公司,让他们去代理自己的作品。从来没出过书的作者,也不会给出版社投稿,而是投给某个经纪公司,他们如果感兴趣,将为他的作品去寻找合适的出版社。而在国内,除了郭敬明的公司直接宣称要做“作家经纪公司”外,一些民营图书公司也扮演了作家经纪的部分角色,但真正的作家经纪公司和经纪人凤毛麟角。
“我真不知道国内有哪家作家经纪公司。在国内一直没人找过我、说要代理我的作家经纪。我知道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也没有人来找他们,很少见。这个是比较奇怪的,国外越大牌的作家越是一定有经纪人的。”著名作家慕容雪村这样告诉记者。他认为,导致国内作家经纪这个行业发展不起来有几个原因。“第一,现在国内的出版市场不是特别兴旺;第二,在中国这个地方,出版社太少,就那么几家,不允许新增。而且每家出版社的特点一目了然。国外的作家经纪其实很大程度还在帮作家的忙,面对这么多的出版社我不知道该选择谁,也不知道哪家怎么样,我甚至没法跟他们联系。但国内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几乎每家出版社都可以联系得到。你也知道每家出版社的大体情况、特点,就完全不需要经纪公司。”
另一个问题,他认为是中国的作家大部分只面对国内市场,但像美国的几乎每一位作家至少面对的是英语出版市场,而不只是美国的出版市场。“所以说签版权经纪可以了解多个国家的出版社,多个国家的出版行情,很多时候凭作家自己可能了解不过来,所以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来做这样的事情。”
传统海派作家陈村则表示:作家经纪人在中国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我觉得有四个。首先,大家都太急功近利。作家和出版社一次性的交易比较多,在国外有很多作家一辈子就跟一个公司或者经纪人合作,但是在中国出版行业,变数很大。其次,经纪公司或者经纪人,必须很了解这个行业,手头也要有资源,但是在中国,经纪人还不具备这个资格,不过,因为我自己没接触过,所以只是泛泛而说。再次,在中国,出一本书本身钱就很少,这就使得经纪人没有多大的操作空间。最后,经纪公司或者经纪人这个行业还在摸索发展中,并不成熟。
当红作家、《风声》、《暗战》的作者麦家对记者明确表示:作家经纪人在国外很普遍,而在国内却很少见,这没什么稀奇的。我认为中国不要什么都跟国外比,中国为什么要跟国外一样呢?可能中国没有这种习惯,而且各国的生长条件也不同,所以,这种想法本来就不对。
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虽然也有人从事海外版权的代理业务,但是很少。一般中国作家的海外版权卖不出很高的价格,而这一块的代理抽成一般是10%,他们觉得利润太低,不愿意从事这个工作。现在海外版权交易的一般做法是,港台或国外的代理机构看中哪个中国作家的作品,直接找他们联系。
著名民营出版商、磨铁图书总裁沈浩波也表示,作家与明星的收入差距不言而喻,作家经纪人要想生存下去就要创造丰厚的利润,但是目前作家经纪人基本无利可图。
焦点二
作家经纪公司到底是否必要?
中国作家是否需要经纪人?
当红作家麦家对记者说:据我所知,中国的作家中,很少甚至基本没有跟作家经纪公司或作家经纪人签约过,我身边的同事朋友也都没有签约过。
中国的作家尤其是传统作家的收入非常有限,一般年收入只有几万块,年收入超过百万的作家在中国不超过20人,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经济平台。
签约作家经纪公司或者经纪人是否能赚得更多,我无法想象,因为前提是我并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经纪作家的,对于中国而言,这种作家经纪模式还处于相对初创阶段,需要经过一定的观察期。
我本人没有签约过任何的经纪公司或经纪人,而且我也不打算签,因为我一般都是一年一部作品,甚至是两年一部,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签约,也没有这种愿望,我自己完全应付得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