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经纪人加剧文学商业化?只适合推荐新人?

  对此,传统海派作家陈村则表示:我没有和经纪人或者经纪公司合作的经历。我知道海外有这种模式,他们可以给作家提供比较好的出版条件。在中国,太差的作家,经纪公司不要人家,很好的作家,又不需要经纪公司。所以在中国我没有接触过。

  新生代热门作家苏小懒认为,作家经纪公司其实是需要的。“毕竟作者的精力有限,且绝大多数作者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出版合同中的内容,有很多陷阱和对作者过于强势的条款,常常是要么作者花费大量时间和出版社来回协商,身心俱损,要么是看不出来,签了之后才发现,但为时已晚。”青年文化批评家曾念长也认为这个行业在中国是有前景的。“经过这么多年的体制挣扎,多数作家已经完全奔向市场了,他们需要有自己的利益代言机构。”

  郭敬明的作家经纪公司也是应运而生,最大的优势在于郭敬明这个品牌,《最小说》这个平台。他的最世文化通过主办文学比赛等渠道积极发掘新人,签约到自己旗下,再通过《最小说》等畅销书刊平台力推新人,扩大读者群,郭敬明像演艺圈包装明星的经纪公司一样,培养起了作家中的新生力量,并因此为自己的公司创造出巨大的利润。郭敬明在采访中表示:“大家首先要达成一个共识,这样你才能去推广,否则就是一味的公司盈利,作家不赚钱,那对他们来说,他们可能也不愿意长期跟你合作。我会用我的人脉、用我的影响力、用我们的平台、用我们的渠道去让他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了解。”

  慕容雪村介绍,国外的作家经纪有时候不仅是帮作者去推荐作品,宣传作品以及宣传作者本人,不光仅仅是这些事情。“还有呢,实际上很多城市都有一年一度的作家节,作家经纪也会让作家去参加,包括运作文学奖的事情。比如说我是个作家经纪,那么这次的某些奖有作家正好符合它的评奖条件,翻译文学等的奖,我就可以让我的作者去参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可能作家经纪可以指导作家来写作,我觉得他大概缺什么东西、需要什么东西,认为他的风格适合写哪类作品,提供写作的指导方向。当然国外的出版社也会提这样的建议。”

  焦点三

  经纪人,只适合推荐新人或推广海外版权?


  慕容雪村透露,他在国外签了两个版权经纪,帮他运作海外版权,欧洲一块事务,澳洲一块事务。“国内则完全不需要。”他也承认这个行业在中国还是有前景的,但是“近期不乐观”。

  苏小懒则认为,作家经纪公司在同作家合作的过程中,借鉴娱乐圈的经纪人模式比较多,过于商业,过于强势,对作者限制太多,动辄封杀“同经纪人合作,其当然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但在中国,签了经纪人,反而让自己更弱势,这是划不来的。”

  她以前曾签约过经纪公司,后来解约,倾向于更自由的合作方式。她强调,目前的最大问题是作家太弱势。“好不容易出来个作家代理,只想着自己如何多分一杯羹,榨取作者更多血汗钱。其实如果双方都互利,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谁不愿意加入作家经纪人管理模式呢?”有作家也曾向记者叫苦“本身稿费上税的起点就低——800块,作家经纪人再提取30%的代理费,作家没法活了。”跟一些作家经纪公司合作过的作者透露,一般代理费会收取25%到30%。

  苏小懒说:“我更看重的是自由、彼此尊重和互利。宁可自己同出版社直接谈,少拿些稿费,少卖些书也无所谓,至少自己开心,没有多大限制。”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作家和经纪公司的关系也是非常玄妙。“动辄担心自己哪天说错了一句话,被封杀,合同几年内都不肯出版你的书。这多坑爹。结果是,你除了写作,还天天想着如何去拍马屁,如何去讨好,才能让你的经纪人更用心地全力宣传你,打造你,一堆人在那里争风吃醋,彼此陷害与造谣,对不起啊,你演《金枝欲孽》啊!”

  曾念长则对这个问题表示乐观。他承认目前一些作家经纪公司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但问题是人家娱乐圈的经纪公司不就做得好好的嘛”。“我觉得早几年时机还不是很成熟。还有一个就是,洗牌还没洗透。到一定时候,有几家大牌的经纪公司形成影响后,他们有了相对稳定的签约作家群,那么大家就会改变原来的看法。”

  至于作家经纪公司所收取的代理费是否合理,作家是否弱势,他认为这是一个博弈。“如果作家的市场号召力足够大,也未必就是弱势。我关心的倒不是谁是弱势的问题,而是关心在动态的博弈过程中将会导致一个什么样的市场风向。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阅读群体的整体素质。以市场指标为导向,极有可能出现劣币淘汰良币的情况。”

  焦点四

  民营图书公司离作家经纪仅一步之遥?


  磨铁图书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由于图书公司处于作家与出版社的中间位置,很多人将其视为作家经纪人。“挖掘作者,无偿为他们做这些本来应该是经纪公司做的工作。比如一些作家大部分的对外事务,包括个人品牌的宣传等等。”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