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懒现在是跟磨铁在合作。“是目前我所合作的出版公司里,相对比较舒服的一家。总体来说让人满意。当初有机会和磨铁签长约,但那时我比较谨慎,不太放心,后来磨铁总裁沈浩波说,不然我们先合作看吧,大家接触多了,也就了解是怎么一回事了。所以目前我虽然并没有和磨铁签长约,但接下来的几本书,还是会在他家出。”
曾念长认为,民营图书公司和作家经纪公司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国内这么多的民营图书(出版)公司,他们代理了作家的书稿,然后与出版社合作出版,在这过程中,还为作者做形象包装、版权买卖等服务。这实际上就是作家经纪模式的早期形态,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现在这个产业模式实际上已经很强大。走向市场的作家需要这些公司,出版社也要倚靠这些公司。这几年国家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出版社被推向了市场。但他们又不会搞市场,所以就很依赖民营图书(出版)公司。民营图书公司现在是两头都讨好。”在他看来,这些出版公司稍微转下身就是经纪公司了。一些基础较好的出版公司向经纪公司转型,这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他希望有不少异质性的“郭敬明”出现,这样每一种类型的作家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渠道。
尽管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适合签约作家经纪人的作者,目前国内还很少。“很少能有支撑起一个产业链或者各类衍生产品的作家,用得起团队或经纪人。”但据了解,一些民营书商确实有开拓这方面业务的打算。
焦点五
经纪人加剧了作家作品的商业化?
有人说由于作家经纪这个行业的出现,加剧了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作家及作品也都逐步向商业化转变。曾念长表示,即使没有作家经纪的模式,商业化对文化生产的影响也同样不可避免。“但我想,一个成熟的市场社会最终会形成一个比较健康的分类机制,使少数派和多数派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生存空间。”
慕容雪村认为,本身作家经纪就是一门生意,不存在过于商业的问题,它就是商业。“这个生意的核心是把我的作者宣传红了,他的书大卖,他的作品的其它衍生权利也可以大卖,作家经纪在这过程中提取佣金,他靠这个来发财,比如J.K.罗琳的经纪人,靠着罗琳也成为亿万英镑的富豪,对他来讲就是生意。”
问题在于怎么样宣传。“国外的作家经纪宣传的时候,很少会有那种特别下作的招数。比如我在欧洲的经纪人,他就帮我联系让我参加作家节,在作家节上跟不同的作家谈话,这种会谈也是面向社会公众的。然后联系比如参加文学演讲这种活动,文学奖项的推荐活动,推荐我的作品入围到各个奖项中去。如果他觉得我迫切需要海外的经验,会帮我联系一下海外的大学,联系我去做访问学者什么的。”
陈村也认为:有人说经纪公司或者经纪人使得作家作品商业化,这个我不认同。作家好,作品就好,作家不好,没有经纪人作品也会很商业化。经纪人并不能影响作家的写作。
有作家担心目前国内没有什么第三方机构和组织,对作家经纪人进行管理和监督。而慕容雪村的反应是:“为什么提到作家经纪才会有这种担心,没有作家经纪之前就不该担心吗?现在假设那些没有作家经纪的人,我的第一本书我跟人签了,签了之后第一版本他报给我说只印了三万册——— 现在没有民间行会,没有真正属于个人团体的这种机构。作家要有一个真正的作家协会,或者是经纪人协会,它是能真正来维护作家权益的,我们的作家协会有这个功能吗?我没觉得。”
曾念长也表示:“只要作家经纪模式发展起来,自然就会有第三方的维权服务机构出现,可能时间会滞后一些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