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丫、闾丘露薇、金河仁上海图书交易会扎堆签售引发本报记者调查…… 新闻起点:交易会签售扎堆“2003上海图书交易会”昨天在上海开幕,记者昨天从该订货会获悉,订货会上签售活动空前火暴,上海书城每天的签售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最多一天签售活动达到7个。 记者了解到,此次订货会推出了一场“全国畅销书大比擂”,国内360多家出版社纷纷加入其中,策划了一系列的营销活动,签售活动成为其中主体。据介绍,包括王小丫、闾丘露薇、毕淑敏、金河仁等众多名家尽数来到上海,进行签售。 而在北京,两大著名书店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书店的周末签售活动也排得十分紧密,不少出版社的签售活动往往需要提前两周预订,在新书出版集中的日子还得和书店协调做更多的商议和规划。 为何如今签售活动这样火暴,它是不是最有效的图书宣传方式?读者们在签售之外还能得到怎样的交流呢?记者带着疑问进行了深入采访。
签售作用:是否和销售成正比记者采访了最早举办签售活动的王府井书店,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签售就已经出现,到90年代初,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掀起了签售作为图书促销活动的高潮,而1999年底吴小莉签售的火爆场面更是让人咋舌。签售发展20年至今,在形式上其实已经产生了很多细节上的变化。譬如80年代中期丁玲在王府井书店举行的签售几乎没有任何的商业目的,只是为了深入读者和读者交流,捎带手地满足了读者签名的愿望,并不是为签售而签售。但是,近几年来,签售的商业化色彩逐渐浓厚,目的明确为促销。 知名出版策划人金丽红表示,之所以会出现签售这种形式并且逐渐为大家接受蔓延开来,是有它生存的道理的。首先,作为读者来说,有的有与文字背后的作者交流的想法,有的希望搜集签名书籍作为收藏,还有的年轻人有近距离接触名人明星的渴望;其次,对出版社来说,可以带动书籍的认知度,达到促销的目的。 金丽红表示,现在有不少出版社一哄而上搞签售,但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适合签售这种方式,发行量较大的畅销书,或者是年轻人关心的时尚话题较适宜签售;另外,明星与名作家签售效果相比,明显明星要好。 “签售不是万能钥匙。”金丽红认为一本书籍的销售量和签售现场的好坏并不成正比,不要轻易签售,但是这种形式目前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
签售发展:和读者越来越近那么,签售目前有无变化呢?业内人士表示,其实签售持续至今已经产生了很多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原因则是读者、书店的更加成熟。当代读者面对促销活动已经非常冷静了。单纯为卖书而签售的功利色彩往往会导致读者的远离。现在已经有一些出版社开始尝试让签售自然进行,他们往往在签售前让读者变记者,先与名人名家有一些直接的面对和接触,得到更多交流互动,气氛热烈之后的签售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对题材内容不同的书籍,一些出版社开始采取深入针对读者群的做法,比如直接在年轻人聚集的学校,做一些现场演绎、与作者的互问互答……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文化界也开始放下架子,作为书籍的购买者,读者们应该会越来越得到“上帝”的感觉。
|